首页 > 女频言情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170章 江东清流:虞翻、陆绩、张温列传

第170章 江东清流:虞翻、陆绩、张温列传(2/2)

目录

归吴后,孙权问蜀政,他坦言:\"诸葛亮善治国,法严而民服,陛下可效其信赏必罚。\" 孙权默然,心中却忌其称美敌国。暨艳案起,竟成导火索 —— 这位选曹尚书欲清吏治,贬抑贪鄙,却遭群小诬陷,张温因举荐之罪被牵连。

建业狱中,张温望着窗外的梧桐,想起骆统的辩白书:\"温实心无他情,徒以才高招忌...\" 孙权的诏令传来:\"斥还本郡,以给厮吏。\" 他苦笑道:\"昔贾谊遭绛灌之谗,今温遇此,岂不同病?\"

在吴郡,他常独行于太湖之畔,见渔人撒网,忽悟《易》中 \"鸿渐于陆\" 之意,遂着《三吴水经》。赤乌七年(244 年),病卒于家,临终前焚毁未竟之稿:\"吾才足振国,而智不足全身,留书何益?\"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 年),会稽饥荒,骆统望着家中粮仓,悄悄减少饮食。姐姐察觉,问其故,他垂泪道:\"邻里皆饥,统何忍独饱?\" 乃分私粟赈济,全活甚众。孙权闻其名,召为乌程相,赴任时对百姓说:\"统少受乡亲之恩,今当以仁政治县。\"

乌程万户,他逐一走访,见病者给药,见老者送粮,百姓作歌:\"骆公为政,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累迁建忠中郎将,领凌统旧部,士卒皆言:\"骆将军之仁,不让凌公。\"

黄武五年(226 年),骆统在濡须督任上,见百姓困于征役,乃上疏:\"民为邦本,今兵户损耗,田畴荒芜,若不恤民,何以立国?\" 孙权览疏,见 \"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之语,不禁动容。

他深知民生之苦,每有徵发,必亲审丁籍,免老弱;见屯田兵弃子,乃立育婴堂。赤乌元年(238 年)卒于任上,百姓罢市三日,濡须水为之不流,皆言:\"骆公在,吾等不知饥寒。\"

虞翻的狂直,是儒家 \"以道事君\" 的极致践行,却在孙权的集权之路上撞得头破血流;陆绩的博雅,是江东学术的璀璨之星,却因短命而难展抱负;张温的才藻,本可成为吴蜀沟通的桥梁,却因猜忌而沦为政治牺牲品;骆统的仁政,是乱世中的民生微光,却在征役不息的东吴难以持久。

他们的悲剧,折射出江东政权从草创到集权的深层矛盾:当孙权从 \"亲贤贵士\" 转向 \"威权独运\",这群秉持理想主义的清流,或流放,或贬黜,或身死。但他们的精神如会稽之竹,虽经霜雪,不改其节 —— 虞翻的易注、陆绩的浑天图、张温的辩才、骆统的上疏,终究成为江东文化的基石,让后世记得:在金戈铁马之外,还有一群人,用笔墨和风骨,守护着儒家的精神火种。

历史的江水滔滔东去,却冲不淡他们的身影:虞翻在交州的讲席、陆绩在郁林的碑刻、张温在蜀地的辞赋、骆统在濡须的德政,如同夜空中的星斗,永远闪耀在江东的历史长空中,诉说着士大夫的理想与抗争,光荣与悲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