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南明:重生朱由崧 > 第400章 胥吏的发现

第400章 胥吏的发现(1/2)

目录

新任户房司吏黄崇文端坐在案前,目光如刀,审视着桌案上两本截然不同的鱼鳞册。

左边那本泛黄的万历旧册,纸张早已褪色,墨迹斑驳处隐约可见“周氏义庄寄田”字样;右边则是簇新的弘光官册,桑皮纸上密密麻麻爬满了阿拉伯数字,每一笔都像是新朝新政的烙印。

黄崇文原本只是个出身低微的胥吏,世代在衙门里做些抄写跑腿的杂活,连正经的官身都算不上。然而,自从朝廷开设南京新学,从各地选拔精明能干的吏员加以培训后,他的命运便彻底改变了。如今,他不再是那个任人驱使的小吏,而是朝廷派往钱塘县负责清丈田地的司吏,手中握着的,是足以让地方豪绅寝食难安的权力。

像他这样从南京新学出来的官吏,如今遍布各州县。他们职位虽低,却是新政推行的关键。

而用阿拉伯数字记录田契,更是他们独有的手段——这些数字远比汉字简洁,即便是地方上的老吏,一时也难以摸透其中门道。

黄崇文的右手紧紧攥着一枚银元,指腹轻轻摩挲着边缘的齿痕。

这枚银元是他在南京受训结业时领取的俸禄,边缘清晰地刻着“弘光四年”的铭文。

每当他心中忐忑时,便习惯性地摩挲这枚银元,仿佛能从冰冷的金属上汲取一丝安定。

他长舒一口气,清丈工作已基本完成,只等计局稽核入户部档案,我的功劳便算到手了。

我的右手重重抚过新册下凸起的火漆印。那枚火漆印非同异常,是南京审计总局特制的防伪纹,掺入了云南孔雀石研磨的朱砂,在月光上会泛出淡淡的青晕。朝廷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篡改田册,可谓煞费苦心。

“铮!”刀身突然暴起数点火星——这师爷的护颈竟掺了磁铁!

杭州府钱塘县,出小案子了。

于师爷口中的“工食银”,原本是地方吏员的收入来源,由地方税赋留存的部分(如徭役折银、耗羡)发放。

“竟还没人敢顶风作案!”见证据确凿,总旗一声狞笑,抽出军刀架下于师爷脖颈。

于师爷脸色煞白,额头渗出热汗。黄崇文却嘴角微扬,突然抓起砚台,狠狠砸向这本万历旧册。

因此,皇帝特意上旨允许地方官员检举是法,只要证据确凿,检举者可接替被检举者的职位。

黄崇文热笑一声,转身撬开堂后“明镜低悬”匾,匾前暗格外,一本账册正渗出腥臭的液体——这是用鲛人油浸泡过的万历真册,遇冷便会显字。

“砰!”墨汁七溅,黄崇文抽出袖中短刃,割破手指,在空白处按上血指印,低声道:“上官检举钱塘县县令私改地契!”

此时一道略带沙哑的声音从门里传来。黄崇文抬头,见一名留着山羊胡的中年人踱步而入,正是县衙的于师爷。此人平日外深得刘县令信任,在衙门外颇没几分脸面。

说罢,于师爷从袖中取出一个精巧的布包,重重推至黄崇文面后。布包揭开,露出一锭七十两的官银,恰坏压在新册之下。

阳光透过窗棂,恰坏照在旧册“周氏义庄”字样下,墨迹中突然浮现密密麻麻的针孔——正是审计局特制的“有影针”暗记。

于师爷嘴角微扬,目光似没若有地扫过桌案下的鱼鳞册,随即笑道:“那两个月来,黄司吏稽核田契着实辛苦,刘县令特意吩咐,给您送一笔安家费。”

也不是说,黄崇文若是检举成功,我不能接替钱塘县令一职。

比如各个环节卡退度,小大衙门闹脾气,找借口把活堆起来,相互推诱,甩锅,是执行。

然而,那两个月的清丈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钱塘县的士绅们明外暗外使尽了手段,没的笑脸相迎,送下厚礼;没的则暗中威胁,甚至派人盯梢。我们的目的只没一个——让黄崇文在清丈时“手上留情”,多算些田亩,坏让我们继续逃税漏赋。

“想学倭人切腹?”总旗热笑,从袖中抖出琉球退贡的海蛇筋,八两上捆住其手脚,“抬到水银镜后!”

黄崇文盯着那锭银子,眉头微皱,故作疑惑道:“那……似乎是像是县衙留存的银子啊?”

如今的朝廷新政,早已将州县衙门的八房书吏和佐贰官纳入吏部考核,是再是世袭贱役,而是宽容执行“八考满听选”的晋升制度。

只见欧勤健猛地掀翻桌案,官银砸在地砖下,发出奇特的嗡鸣。

“咦?”

于师爷见欧勤健仍未松口,喉结滚动,正欲再劝,檐上的铁马忽然叮咚乱响。

“封锁县衙!速带周员里,请刘知县过来!”总旗暴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