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 第575章 星辰大海的起始!火箭与航天!布鲁

第575章 星辰大海的起始!火箭与航天!布鲁(1/2)

目录

第575章 星辰大海的起始!火箭与航天!布鲁斯教授竟然喜欢大火箭

物理学五大核心分支,力学可排第一!

它是照耀人类黑暗愚昧世界里的第一束光。

牛顿集力学大成之后,才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体系。

因为牛顿,力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而是上升到思维框架的高度。

不管以后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发展到何种程度,它们的基础都来自力学。

因此,力学的地位是超然的,无可置疑的。

力学发展至今已经三百多年了,它的应用领域堪称无所不包。

机械、水利、交通、建筑.

根据专业的不同,力学又分化出了很多细分领域。

比如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等。

而在以上力学的所有分支领域中,流体力学有着特殊的地位。

它是力学科学里的王冠,代表着力学的最高成就。

流体力学绝对是整个力学体系中难度最大的分支。

这个难不仅体现在计算上,更体现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复杂度方面。

直到后世,哪怕有了超级计算机的辅助,流体力学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其中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n-s方程,即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它是由法国物理学家纳维和爱尔兰物理学家斯托克斯,在19世纪中期共同提出的一个方程。

该方程包含的参数非常之多,这就导致它的精确解非常复杂。

很多学界大佬都认为:

“如果力学领域有谁能获得诺奖,那么他的研究方向一定是流体力学。”

以经典纯力学的成果获得诺奖,其难度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这就是流体力学的魅力。

流体力学同样有很多分支,其中最核心最难的就是流体动力学。

流体动力学的核心就在于一个“动”字。

它主要研究在外力作用下,流体的运动规律,流体和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为涉及到运动、力学、材料、温度、压强等几乎所有影响因素,所以非常复杂。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空气动力学。

随着飞机的出现和发展,空气动力学现在成为了最火热的方向。

它几乎和流体力学划上了等号。

第一届世界力学家大会作为力学界的至高会议,当然不可能去讨论什么小滑块、机械结构受力等简单问题。

经过冯卡门、钱五师等大佬们的集体讨论后,流体力学分支受到了众人的一致青睐。

“难度要大!逼格要高!这才能体现会议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因此,会议主题最终确定为:流体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真实历史上也是这个主题)

以冯卡门为首的十多位力学大佬,他们本身就是流体力学或者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

毕竟,研究力学的不一定是大佬,但研究流体力学的肯定是大佬。

代尔夫特理工学院会客室内。

李奇维和众人随意而坐。

这时,冯卡门作为会议组织者,他笑着说道:

“布鲁斯教授,现在请允许我为你正式介绍一下诸位同事。”

李奇维点头微笑回应。

“我也很想认识大家。”

冯卡门第一个介绍的是一位老者。

对方戴着一副精致的眼镜,头发胡子白,身材并不高大,却精神矍铄。

“这位是来自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教授。”

“他是宇宙航行的先驱者和火箭专家。”

今年67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虽然外表粗犷,但性格却很内敛。

他平常很少与人交流,而是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研究。

不过,见到传说中的布鲁斯教授,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是很激动的。

因为他有太多的问题想要询问。

“你好,布鲁斯教授,很高兴见到你。”

“你比我想象中还要年轻很多。”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你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希望今天我能与你进行一场愉快的交流。”

冯卡门等人皆是一惊。

这些天他们与齐奥尔科夫斯基相处,大致知道了对方的脾气,寡言少语,喜欢直来直去。

但是今天,他竟然一口气讲了这么多。

众人苦笑:果然,高不高冷都是分人的。

真实历史上,齐奥尔科夫斯基被誉为“航天之父”。

有不少人可能分不清航天和航空。

简单点说,凡是在地球大气层内的飞行活动,都叫航空。

不管是载人还是不载人,飞行的机器一般都称呼为“飞行器”。

而在地球大气层外的飞行活动,则都叫航天,又称宇宙飞行或者宇宙航行。

用于航天的各种机器,不称呼飞行器,而是称呼为“航天器”。

航天器同样有载人和不载人之分。

齐奥尔科夫斯基最先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

早在1882年,他就从牛顿第三定律中得到灵感:

“如果在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桶的一端开个小口,气体就会通过这个小口喷射出来,并给桶产生反作用力,使桶沿相反的方向运动。”

这就是火箭飞行原理的雏形。

后来,他开始全身心投入火箭研究。

从1903年开始,他接连发表了好几篇论文,系统地阐述了火箭与星际航行的理论。

第一,他提出了著名的火箭运动公式:火箭飞行速度同火箭发动机喷气速度、火箭质量、燃料质量关系的公式。

第二,他还提出了多级火箭递进飞行的设想,为宇宙航行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他推崇火箭使用液体燃料。

在其中一篇论文中,他甚至详细地描述了火箭搭载宇宙飞船从发射到进入轨道运行的全过程。

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他的成果得到了门捷列夫等大佬的高度赞赏,然而却被俄国的主流科学界所打压。

理由很简单:你丫还真想飞离地球,和太阳肩并肩啊。

在当时,很少有人认为人类能突破离开地球的技术,更不要提星际航行了。

不过,这些都没有打击齐奥尔科夫斯基对航天研究的热情。

很快,他的事业迎来了转机,新生的苏联十分重视航天领域的研究。

齐奥尔科夫斯基立刻成为了国内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院士。

他发表的论文和小说被大量出版,在全国都掀起了“太空旅行热”。

1924年,苏联成立了宇航学会,齐奥尔科夫斯基成为第一位学会教授。

他负责为苏联培养第一代航天工程人才。

未来大名鼎鼎的航天大佬科罗廖夫就是他的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