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不可控的过程(2/2)
王健无须赘述,与白启等人齐名“战国四大战将”。
就出生而言,他比他们更为显赫,毕竟是王姓之后,血统纯正无比。
提及战绩贡献,王强同样不在话下。
因此,在高松脑海深处,始终认为王远可能另有来历,不然难以解释差距悬殊的父子对比……
直到今天见到这两童真面孔,尘封已久的记忆重新复苏。
假如抛开其他光环因素,单独看表现,其实王远也不算逊色。
当年随部队南下征战,配合章衡屡获胜利,几乎完成镇压反叛目标。
倘若没有遇到楚霸王这样的强敌,也许秦国寿命还能得以延长些许。
虽然最终在巨鹿之战败北被囚,但是携眷属顺利逃回故乡。
其中一个孩子到达井阳县,另一个去往凯阳郡。
井阳县后来成为太原府治所在之地,而凯阳在历史记载里是东汉时期琅琊国首都城市之一。
这意味着这两个男孩就是未来着名的两大世家望族先祖!
于是高松捏着王广的小辫,萌生了教导书法的想法,毕竟他的后裔中包括享誉千古的大书法家王某之人。
“你们为何不留在书馆学习,跑到这里来呢?”
二人委屈回答:“先生把我们赶出来啦!”
照说按现有法令条文要求严格来说,并非错误行为,可这样对待边疆将军的儿子似乎显得不近人情。
高松沉默片刻想起另外事情关联起来,恍然大悟对方故意为之目的。于是询问确切时间和缘由验证自己的推测——果然相关事件发生在他拒绝多份奏折提议扩建帝陵工程后才出现。
那些奏折内容大致相似,都是主张利用农闲时期征发壮丁用于修建大型建筑,意图彰显帝国威严之类话语。
仔细思考这些官员举动动机并非为了国家荣光而是借机中饱私囊。
但他直觉判断背后势力应该不是同一批利益团体。
随即高松决定通过提升王远爵位等级快速化解问题,同时计划借助一次机会考察蓝田营地士兵素质状态。
许多人对权势存疑,多半源于未曾真正明晰权势的核心所在。
他们以为权势的核心是某种神圣性,于是到处寻找正统,像过去那些天子自称为日月所披、背负江山、统领万民信仰、汇集国土力量、口含天宪、自身化作国家等等说辞……
实际上这是人类社会里最大的谬见之一!
权势的本质其实是另一回事——因为大众愿意追随某人,这人才拥有了权势!
天子的权威来自于臣下的效忠,而臣子的威望则可能来源于上级授予,也可能是由依附他的势力,比如派系或下属支撑起来的。
一旦众人不再服从,那所谓天子的威权便会烟消云散,权臣篡位的情况也多是因为有更多的人选择顺从这位权臣,而非原本的君主。
例如,王氏家族的老祖宗,齐国太公王和延续家族志向,逐步削弱了姜氏的统治,最终自行称君,将齐康公姜贷流放到海岛上,就算周王心中不满,最后也只能承认王齐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大家要听命于一个人?
高阳结合自己的记忆以及对古文献的理解得出结论:
人世间熙熙攘攘全都是为了利益!
当一个个体预期到可以通过效忠来获取好处时,他就会选择顺服。
当然这种好处不仅仅局限在金钱或者欲望满足上,实现个人价值也是一种收获。
因此即便一些命令看起来像是走向绝路、没有实际回报的,也有人会选择服从。
比如说聂政刺杀韩国宰相侠累,当时穿白衣过黑色流水般的黄河,朋友们吟唱相送,他的牺牲是为正义,不是忠诚;是为了坚持明知不可能却依旧去尝试的精神,并非凭借一把匕首去赌天下。
此外减少潜在的损害同样也是服从的一个原因。
人是有理智的,在认为抗命会导致更大的损失情况下,也会被迫接受。
权势斗争如此激烈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个不可控的过程。
权柄源于服从,而服从的基础是对方预期中的收益,这种收益又会被权柄进一步掌控和分配。
所以这一循环一旦形成,会不断地自我强化。
顺从的人多了,权力便增大,继而能支配更多的资源,从而让随从者看到更多的可能收获,使得顺服的人群再次增加...
例如战国时期秦国攻灭六国,虽然偶有小挫折,但总体气势一路高涨,在连续的胜利之后,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