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抗日之东北崛起 > 第二百三十七章七月流火

第二百三十七章七月流火(2/2)

目录

拖着疲惫的身子,张天宇与深夜刚回到自己的家中。为安置好不断涌来的难民,张天宇真是煞费了苦心。

小楼客厅的灯亮着,张天宇走进客厅,挂上外衣,刚要上楼,就看见在客厅的一角,梁映霞卷缩在沙发上,显然已经睡着了。每日每夜的工作,她也疲劳到了极点。张天宇蹑手蹑脚走过去,还没等靠近,梁映霞就睁开了朦胧的眼睛,看着他的到来。

“你回来了!”声音里满是欣喜。

“这里睡觉多不舒服,回房间吧。”

“我等你回来是有话跟你说。”

“我以为你只是想找我上你的床呢。”张天宇坏笑着说道。

“美的你。上不上我的床是你的自由,但是这件事是个好事,我想告诉你,让你高兴一下。”

张天宇拉起梁映霞的手,搂着她向楼上走去。“什么好事?我有些迫不及待了。”

“我今天下午找宋部长了,通过他的关系,找到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委员会的领导人听我讲了中国、特别是张家口这里的难民情况,决定派出一支医疗小组来张家口,并携带大量的药品,帮助我们救治难民,预防瘟疫。他们明天乘坐飞机到上海,由那里转火车来张家口。”

这真是是个好事,难得梁映霞这样细心,想得这样周到,不愧是一个女强人的素质。

“映霞,你这能干,有你在身边,我省了不少心。”张天宇说的是心里话,工作中,梁映霞给他的帮助是最大的。“我今天晚上好好奖励你,要你欲仙欲死。”

前半段梁映霞听得心里美滋滋的,但后面这句话说出,梁映霞脸色绯红,娇嗔的瞪了张天宇一眼,在张天宇的簇拥下,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张家口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战场上的伤员也大部分得到治疗恢复,南洋实业公司提供的粮食张家口军政府的存粮挽救了大多数难民的生命,一时间,这里成了华北地区难民的集中营。面对不断涌入的难民,在张家口军政府有效的协调和疏导下,身体恢复一些的难民逐渐向锡林郭勒草原草原和白云鄂博地区疏散,以此来缓解张家口及周边几个县城人们为患的状态。把难民安置到矿山和石油公司及其他企业去工作,让他们能自食其力,稳定了动荡的局面。

在张家口军政委员全体工作人员和军队的帮助下,来到张家口地区的难民没有发生骚动行为,他们自愿听从政府的安排,逐步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整个地区杜绝了乞讨流浪的现象,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张天宇的办公室里,他接待着一位年过花甲、满面沧桑的老人。跟张天宇这么久了,火凤凰还很少看到他如此恭敬的对待一位客人,尽管这个客人看起来睿智的多。

“段老掌柜的能够来到张家口,足以令张天宇感到无比的荣上啊。你老不辞辛苦,一心为国,足以彪炳青史。”

老人哈哈一笑。“张总,得见你这样的英年才俊,老朽不虚此行啊。天下有你,当是幸甚呀。”老人一口标准的山西话,谈吐非常的得体。

他们两个互相寒暄着,火凤凰听不出所以然来。她要是真知道这个人的来历,当会明白张天宇为何如此的恭敬。

山西商业资本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晋南就开始发生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赞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世界经济史学界把他们和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一时期,晋商雄居中华,饮誉欧亚,辉煌业绩中外瞩目。

大盛魁无疑是晋商的主要代表之一。从三个挑担的小贩随清军远征开始,靠着诚信创下了大盛魁最原始的基业,开始了大盛魁三百年辉煌的商业传奇。大盛魁人员极盛时超万人,骆驼2万峰,经营遍及内外蒙。俄罗斯、东欧及国内华北华南,时人有“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之语。其资本十分雄厚,拥有八十二家分庄。资产一亿两以上的白银,完全可以用五十两的白银从北京铺到外蒙古库伦两个来回,几乎垄断了内外蒙古草原上的所有生意。

张天宇面前的这位老者就是大盛魁的现在掌柜段履庄。

段履庄,字敬斋,少时读过几年私塾,十几岁,父亲因病去逝,只能和母亲种地为生,勉强糊口度日。年近而立之年的段履庄毅然决定弃农从商,加入大盛魁,他精明强干,刻苦勤奋、自强不息,在大掌柜的指拨和提携之下,十多年间,段履庄就胜任炙手可热的大盛魁大掌柜。民国八年(1919),西北筹边使总司令徐树铮收复外蒙古,段履庄以绥远商会会长的身份,指挥旅蒙商为徐树铮提供全部的军需给养,被徐树铮委以高级顾问,并随同徐树铮一起经历了收复外蒙古的全过程。段履庄以民族大义为重,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天宇身为商人,早就听说过大盛魁的传奇和段履庄的爱国精神,能够重生与昔日的偶像见面,这种喜悦自然是火凤凰难以理解的。

“张总,我听说张家口军政府现在财政有了困难,大盛魁随不如往昔,但筹集部分银子还是不在话下的。老朽斗胆做主,筹集了八十万银元,购买张总发行的抗日抗苏债卷,请张总不要嫌少拒绝才是。”

听到这句话,张天宇不由得起身,向段履庄深深鞠了一躬。“段老掌柜子,你的高风亮节令张天宇佩服不已。张天宇代表张家口几百万百姓,几十万军人感谢你的慷慨解囊。”

因为难民的大量涌入,张家口财政赤字达到了顶峰,有了大盛魁这笔资金的注入,张家口军政府还能度过这一难关,可以说,着八十万银元,足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张总不必客气,大盛魁虽不比往昔,但是,爱国之心不分先后,张总带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才换来了千万黎民的安宁,国土的完整。这种牺牲精神,岂是银钱能够解决的。”

由于外蒙独立,无数的牛羊马匹留在了外蒙古,大盛魁的商路几乎被堵死了,这时候的大盛魁可以说已经没落了。但真应了那句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没落期间,大盛魁还能筹集到这么一大批资金,压在张天宇的张家口军政府身上,可见这个商人极具政治头脑,也充满了爱国的激情。

段履庄不知道,正是他这番大胆的壮举,不仅挽救了张家口濒临倒闭的财政,而且也挽救了他和大盛魁的未来。由于与张天宇携手,大盛魁接管了内蒙和新疆的业务,也在张天宇的帮助下,逐步走上了实业的道路,免除了历史上衰败后惨淡出局的命运。不得不说,这次冒着巨大风险购买债卷,是他们日后共赢的第一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