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逆天改明 > 第六十一章 修整(三)

第六十一章 修整(三)(2/2)

目录

“大人说的在理儿,天君就代朱先生谢过大人不追究他无礼之恩了。”

“无妨,无妨。如此才德俱佳的人才,为我所用,我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追究他的责任。”刘仁玉笑道。

“大人果然有气度,肚子里能撑船,天君拜服。”

“行了,行了,不要拍马屁,走,咱们去夜校看看。”

说完,大家来到夜校处,这个夜校呢却是由一个大大的礼堂,由木板区分为不同的教室,每个教室都按照年龄来划分学生。

18至30岁的一间教室,30至40岁的一间教室,40至50岁的一间教室,50岁以上的,原则上不再学习文化知识,只学文明礼仪即可,但是有些不服老的人硬是要学,那也只好专门再拨付一个极有耐心的人教这些个老人家读书识字。

一般而言,农忙的时候,这个夜校在晚上开课,而此时正值农闲,是以白天也在开课。

在每间教室里,都有一个教员带着数百名学生学习写字,识字。教员写字,用粉笔写在黑板上,下面的学员写字,则用小木棍,在身前装在木盒里的沙子中写。

教员一边写,一边念;学员一边写,一边跟着念。

“堡中百姓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的嘛。”刘仁玉在教室外面走过,一边看一边说着。教室里的教员和百姓学的确然认真,便是刘仁玉走过,也未曾发现,即便是有些发现了的,刘仁玉已经着人来讲过,他来视察的时候,不必见礼,只管学习便是,于是众人也就不再行礼,只专心读书识字而已。

“正是,大人定下了极好的规矩,堡中百姓便是想不读书也不成的。”马天君听到刘仁玉的感慨,应声道。

跟随的众人听到这句话,都相视一笑,对马天君的话非常赞同。

却说镇北堡中的这些百姓,平日里种田收割,劈柴挑水,整修道路沟渠是把好手,但是读书识字实在是难搞。

难搞也要搞。

刘仁玉特地下令,堡中百姓50岁以下者,每月定期考试。考试成绩不合格者,收粮食交租的时候多交半成;若是合格的,则不奖不罚;若是考试成绩优异的,则少交半成。

在此等政策的激励,或者说威胁之下,堡中百姓,十化素养和文明素养都极高的地方。

刘仁玉对待民众的教化都严厉至此,对军队里兵将们的教化则是更严。

比如大明镇北堡马步军军官学校开课的时候, 刘仁玉在教授军官礼仪之外,还有与手下共同研习兵法之外,着重进行的就是常规的公.民素质教育。

在和平时期,在镇北堡法律法规的遵守上面,刘仁玉对军官的要求是,不可触犯镇北堡的规矩,如有犯错者,处罚力度较普通民众比起来,加倍。

士兵若是犯了规矩,则处罚力度比军官要轻一些,比普通百姓要重一些,而不论军官还是士兵,若是犯了错,都由宪兵来处罚,若是犯了大错的,则解除军籍,放归民事法庭审判。

如此,在刘仁玉的努力严管之下,镇北堡中无论兵民,都恪守规矩,遵从礼仪,街市上都是一副井然有序的样子。

却说刘仁玉视察完学校,走在街上看到路上干净整洁,几乎看不到垃圾;就算路上没有划分中心线,堡中百姓也是各自靠右行走;无论是买东西的,还是办事儿的,都是排长队,耐心等候,无人聒噪,无人插队,秩序井然。

看到这里,刘仁玉顾左右道:“此真陶渊明笔下桃花源也!”

随行亲卫莫无不喏喏称是,都说是刘大人注重教书育人,且严刑峻法,方才有此成果。

大伙儿各自歌功颂德的时候,不提防不远处一个浑厚的男声传来道:“话说你是外地来的吧,咱们镇北堡骑马必须靠右,而且不许疾驰,您啊不仅在马路正中骑,还跑的跟冲锋陷阵似的,好了,不说了,罚制钱200个,谢谢您了。”

“哟呵,有热闹看,大人咱们去瞧瞧呗。”孙无病一脸热切地说道。

“走,去看看,是哪儿来的外地人又倒霉了?”

众人一齐走将过去,待离得近了,刘仁玉定睛一看,哟呵,这骑马不讲规矩的却不是孙奎胜家丁孙阿大是谁!

却说那孙阿大正与一个衙役争论不休,忽然听到一声:“老孙,来我这儿干嘛来了?”

于是他回头一望,原来是镇北堡主官刘仁玉,他顿时就满腹委屈道:“老刘,你来的正好,你说你也真是厉害啊,定下许多规矩,也不声张一下,搞得额犯了你们这儿的规矩。如今你的手下要罚额的钱,额只好找你要了,因为额是孙大人派来报信的,不然额才不会到你这儿来呢。”

“孙大人回来了?”刘仁玉惊讶道。

本书来自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