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167章 江东柱石:周瑜、鲁肃、吕蒙列传

第167章 江东柱石:周瑜、鲁肃、吕蒙列传(1/2)

目录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 年),庐江舒县的蝉鸣穿透青石板路,十四岁的孙策跟着父亲孙坚迁居至此。朱漆大门洞开,同龄少年周瑜倚着门扉,衣袂被穿堂风扬起,露出腰间温润的玉珏:\"伯符兄,我家道南大宅宽敞,可愿比邻而居?\" 孙策抬头,见其面容俊朗,目若朗星,当下拍手称善。周瑜引其入宅,堂中老母端出青瓷碗,盛着新制的蜜酪,孙策舀一勺入口,甜香在舌尖化开:\"公瑾家的酪浆,比军中糙酒滋味清甜百倍。\" 从此两家互通有无,孙策常宿于周瑜家中,二人同塌而眠,共研兵法,结下 \"总角之好\"。

兴平二年(195 年),孙策在历阳江边踱步,手中羽檄因反复摩挲而泛起毛边。袁术背约不发粮草,江东未定,渡江南下的计划几近夭折。忽然江面旌旗招展,周瑜率丹杨兵逆流而上,船头立着的青年峨冠博带,腰间玉珏与铠甲相撞,声如清钟。孙策掷檄大笑,踏上前去握住周瑜的手:\"吾得公瑾,如旱苗逢甘霖,大事可成!\" 遂合兵攻横江,周瑜亲执牛皮战鼓,鼓点如雷,曹军水寨火起,横江、当利二城相继告破。时年二十四岁的周瑜,骑在马上羽扇轻摇,阳光掠过他的面甲,映得吴中百姓高呼 \"周郎\",从此这个名号随江风传遍江东。

建安十三年(208 年)秋,建业宫城的议事殿内,炭火将张昭的脸映得通红,他正慷慨陈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军难敌其势,不如遣使请降。\" 满朝文臣纷纷点头,唯有周瑜按剑而立,腰间玉珏撞击剑柄,发出清越之音:\"诸君可知,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昔赵高指鹿为马,今曹操胁持天子,此等逆贼,岂可言降?\" 他趋步至孙权案前,展开绘有长江水系的绢帛,指尖划过赤壁:\"今北土未安,马超、韩遂割据关西,此曹操后顾之忧一也;曹军舍鞍马而乘舟楫,如驱陆兽入水,此二也;隆冬时节,马无藁草,士卒不服水土,此三也。有此三患,曹操虽众,必败无疑!\" 孙权拍案而起,将佩剑递给周瑜:\"三万精兵,尽付公瑾,必破曹贼!\"

赤壁江面,周瑜站在楼船顶层,望着东南风起,嘴角勾起笑意。黄盖的火船已伪装完毕,船身浸满膏油,插上 \"降\" 字大旗。诸葛亮站在身旁,羽扇轻摇:\"周郎可还记得,初遇时共饮的蜜酪?\" 周瑜大笑:\"先生借得东风,瑜便借这把火,烧他个天翻地覆。\" 话音未落,火船已借风势冲向曹军水寨,江面顿时火光冲天,曹军战船首尾相连,顿时成了一片火海。周瑜提剑在手,下令全军出击,箭矢如雨般落向敌营。

战后追击至南郡,周瑜身先士卒,却被流矢射中右肋,血染征袍。曹仁得知消息,率军来攻,却见周瑜裹着绷带,由亲卫搀扶着巡视军营。他强撑精神,大声呼喝:\"贼军以为吾将死,吾偏要让他们知道,江东儿郎,宁死不退!\" 士卒见主将如此,士气大振,曹仁见状,不得不引兵退去。

建安十五年(210 年)春,周瑜整军完毕,准备西进伐蜀。船队行至巴丘,他忽然染上重病,卧床不起。江水拍打着船身,他望着舱外的蓝天白云,想起孙策临终前的嘱托:\"内事不决问子布,外事不决问公瑾。\" 又想起孙权继位时的场景,那个少年眼中的信任,如今已化作肩头的重担。挣扎着起身,提笔写下上疏:\"今曹操新败,益州刘璋暗弱,若得蜀地,便可北据襄阳,西结马超,东下江陵,大业可成。鲁肃智略超群,可代瑜之职,继续北伐大业。\" 写到此处,咳嗽不止,泪水滴在竹简上,洇湿了 \"乞以鲁肃代瑜\" 几字。

孙权正在武昌阅兵,接到上疏时,手中令箭 \"当啷\" 落地。快马加鞭赶至芜湖,却见灵堂已设,周瑜遗体覆盖素帛,腰间仍系着孙策所赐的丝绦。孙权抚棺痛哭,声音哽咽:\"公瑾与孤父兄共定江东,破曹操、收荆州,正待共图巴蜀,为何天妒英才?\" 后来路过舒县故宅,见道南梅树正值花期,花瓣纷飞如雪,他命人移栽梅树至宫中,每逢花开,必亲自祭拜:\"此花如公瑾笑貌,见之如闻赤壁战鼓,如见当年少年周郎。\"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 年),周瑜任居巢长,因军中缺粮,带着数百饥兵来到鲁肃家中。少年鲁肃身材魁梧,腰间悬着吴钩,见周瑜到来,径直引至粮仓,指着两囷米:\"君欲借粮,吾送一囷便是。\" 三千斛稻米装上粮船,周瑜望着鲁肃,心中感慨:\"昔管仲鲍叔分金,今子敬指囷相赠,此等豪侠,世所罕见。\" 从此二人结为知己,鲁肃烧毁东城老宅,随周瑜东渡:\"乱世之中,当效班超投笔从戎,安能困守老宅?\"

孙权初继位时,鲁肃被周瑜引荐至内殿。烛影摇红中,鲁肃席地而坐,侃侃而谈:\"汉室衰微,曹操势大,非一朝一夕可除。将军当鼎足江东,剿黄祖以固边防,伐刘表以扩疆域,竟长江所极,建帝王之业。\" 孙权听得热血沸腾,握住鲁肃的手:\"诸将皆言迎曹,唯卿与公瑾力排众议,此天助我也。\" 张昭却在背后诋毁鲁肃 \"年少粗疏\",孙权听闻,反赐鲁肃母亲华服帏帐,家中器物皆按旧宅规格配置:\"子敬有雄才大略,非腐儒可及。\"

建安二十年(215 年),益阳江面雾气弥漫,鲁肃与关羽单刀相会。小舟驶至江心,鲁肃按剑而立,望着对岸关羽的旌旗,声音沉稳如钟:\"将军可知,当年借荆州,乃因刘豫州败走当阳,无立锥之地?今已得益州,为何仍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关羽尚未答话,其麾下偏将拍案而起:\"土地者,有德者居之,岂有常主?\" 鲁肃怒目而视,声如洪钟:\"匹夫安敢乱言!此乃国家大事,岂容尔等放肆!\" 惊得江鸟振翅高飞,关羽急忙按住偏将,对鲁肃一揖:\"子敬之言,某当禀明主公,望勿动怒。\"

鲁肃返回陆口,幕僚问为何不趁机扣押关羽,他抚掌而笑:\"今曹操虎视眈眈,若杀关羽,孙刘同盟破裂,正合曹操之意。吾今画湘水为界,既保同盟,又固边防,此乃上策。\" 孙权听闻此事,拍案称赞:\"子敬单刀赴会,以三寸之舌退敌,胜十万雄兵!\"

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鲁肃病重,孙权亲至榻前。他强撑着起身,指着墙上的《长江防务图》:\"蒙子明勇略兼备,可继吾任。今关羽据荆州,主公当密修战备,全据长江,北抗曹操,西防刘备。\" 咳嗽不止,手指颤抖着划过荆州至夷陵的防线:\"此处乃江东咽喉,不可轻忽。\" 孙权含泪点头,鲁肃见主公应允,才安心躺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