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大明徽商,纵横四海 > 第166章 徐光启弟子 宣党党魁

第166章 徐光启弟子 宣党党魁(1/2)

目录

“李兄过誉了,江某微末之才,岂敢比肩太函先生,不敢当!”

江河听罢李雯的称赞,立即谦虚说道。其实汪道昆生前的成就虽然也算不俗,但江河还真没放在眼里。

做为来自现代世界的穿越者,虽然论诗才他不及这时代的古人,但论干实事,把自己的薪华社做大做强,他是真不怵谁。

接下来又互相客气几句后,江河便向陈子龙、李雯、谢五维、胡士荣四人介绍了方以智、吴三桂、许文哲等人互相认识。

在介绍众人互相认识的过程中,他也有同时介绍了沈练。不过他自然没提沈练其实是锦衣卫百户的身份,只简单介绍了沈练名字,并说沈练是自京城而来。因前几日与他意外相识,颇为投缘,所以今日便也请了沈练前来参加薪华诗会。

眼下的众人中,除了江河本人,也就江天一与沈练打过照面。其实的方以智、吴三桂等人,虽然理论上来说,那晚在太白楼中也有在楼上的窗口处向下打量,有瞧到过沈练。

但他们当时是在三楼,距离楼下还是有点儿距离的。再加上当时又不是所有人都与沈练目光相对,将其瞧清楚。以及又已事隔多日,且沈练今日也没穿代表其身份的飞鱼服,故而眼下的方以智与吴三桂等人,都并未有认出沈练。

不过有几人却也觉着沈练略有些眼熟,但一时之间,也是没想起来到底在哪儿见过。

毕竟方以智、吴三桂等人都只是那晚在太白楼上,与沈练楼上楼下的匆匆一瞥,并不像江河与江天一,事后还跟沈练有过面对面地近距离接触。

把众人互相介绍过后,江河还拉着陈子龙与李雯,单独多说了几句话。尽管他其实更想单独与陈子龙聊,但眼下陈子龙与李雯毕竟是一起的,他也不好太过厚此薄彼。

而且不管如何,李雯能跟陈子龙并称云间三子,并且与陈子龙一起开创了云间诗派,至少才学是不差的,也是有真才实料的大才子。

原历史上,后来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为劝降史可法,作了篇《致史阁部》,据说便是李雯代笔的。

这篇文章虽然是劝降书,站在汉人与明朝的立场上来看,李雯更是在为虎作伥,但这篇文章却是作的很好,据说当时还传诵极广。

就像历史上有好多檄文写的不错,也是传诵天下。不过似乎有某种定律,写出好檄文的,往往起事的一方都并不成功。就像在江河那个时代也有个定律,烂片出好歌。

所以在原历史上,李雯这篇作的很好的《致史阁部书》,也是遵循了这个定律,并没能成功劝降史可法,只是让文章本身扬名了。

据说在李雯的诗作里,某些诗的评价,被评为堪比李白。千古以来,大唐诗仙,唯此一人。能够被评价写诗堪比李白,这评价可就太高了,也不知是真是假。

至少江河就觉着,很可能有些夸张的成份。李白之后,他是不信还有谁的诗能堪比李白的。

就算在李白之后,也还出过许多大诗人。两宋时期的宋词更是文学史上的另一颠峰,苏轼、辛弃疾等人也写出过不少传世名作。但诗词里的那种气势,还是少了诗仙的几分韵味。

不过江河前世却是也没读过李雯的诗作,却是也不好下定论。而且据说李雯晚年的诗作表达了许多思念故国与悔恨之态,因此在其死后,其诗集被满清政府给禁毁了,留传下来的并不多。

后来创立几社的陈子龙等几社六子,以及包括李雯在内,都是松江府华亭人,也即后世的魔都。由此也可见江南文治之盛,单是松江府的华亭一地,就出了这许多有名的文人。

就连著作了《农政全书》的徐光启,也是华亭人,而且徐光启还正是陈子龙的老师。徐光启生前在世时,并未完成《农政全书》的最后定稿。还是他死后,陈子龙等人又花了六年时间,方才整理完备,刻板付印。

“……我听闻玄扈先生也是华亭人,与二位乃是同乡,不知陈兄与李兄可与其相识?”

江河此时便正提起了徐光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所以有玄扈先生之称。眼下的徐光启,应该是告病还乡,致仕在家。既然陈子龙便是徐光启的弟子,他这时想起来后,便立即探问一番,想通过陈子龙结识徐光启。

而徐光启在告病致仕前,好像是做到了礼部侍郎之职。原历史上是,徐光启是在崇祯登基后的崇祯元年,被重新起复,官复原职的。后来更一路做到了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不过徐光启虽然官做的够大,也入了内阁,但终究只是个次辅。虽然他本人深谙农学,而且还精通天文、历法、水法等,甚至在军事方面也有些建树与著作。但崇祯对他的任用,却更多是侧重在历法方面,没有发挥出徐光启最大的作用与能力。

《明史》中评价其“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

也就是等他入了内阁,有了一部分权力后,一方面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另一方面又遭到了周延儒、温体仁这两个首辅的专政,让他始终无法一展其志,有所建树。

李雯听罢江河的话后,立即笑道:“江兄算是问对人了,玄扈先生我二人自是识得,而且卧子还正是玄扈先生的弟子。”

此时三人也已各通了表字,陈子龙字卧子,李雯字舒章。

“蒙先生不弃,忝为门人之一。”陈子龙闻言,谦虚了句。

“原来如此,想不到卧子竟是玄扈先生的弟子,当真失敬了!”江河虽然早已知道陈子龙与徐光启的这层关系,但这时自然表现的是初次听说。

“不敢当,汉生太客气了!”陈子龙又谦虚了句。

江河道:“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我等读圣贤书,只在纸上空谈,其实无异于纸上谈兵。如玄扈先生这般,不忘耕读传家,做官之后仍然亲自下地垦殖,实乃我辈楷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