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方以智众学子来访(三更求收藏)(1/2)
巳牌时分,三个一眼看上去便是读书人打扮的年轻人赶到了江宅大门前。
三人中一人看上去明显年纪更大,约有二十四、五的样子,身量中等,面皮白皙,一脸的斯文气。
另两个看上去则明显小的多,才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其中一个身量略矮,虽还年少,却已是生得颇为俊秀。看上去还有些稚气未脱的脸庞,气质却是显的少年老成,会让人下意识忽略他的年龄。
另外一个少年则个头略高,已有堪比成年人的身高,长相英挺,猿臂蜂腰,腰间还悬着把佩剑。
这三人正是今日约好前来拜访江河的桐城方以智、孙临,以及休宁柳溪书院的那个黄澍。
方以智与孙临确实是一起相携外出前来游学,孙临不仅已经与方以智妹妹订立了婚约,乃是未来的郎舅关系。而且两人身为同乡,两家也是世交,故而自幼关系便颇为交好。
方以智本人也确实是家学渊源,不仅其父方孔炤时下在朝中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其祖父方大镇也曾任万历年间的大理寺少卿。
而其曾祖方学渐虽一生未曾出仕,却是专心治学,乃是当时桐城学派的领头人,还曾被邀请到东林书院去讲学。
不仅如此,其姑母方维仪也是时下有名的女诗人,还工书画,乃是有名的书画家。
可惜方维仪十七岁成婚后不久,丈夫就不幸早逝,回到了娘家寡居。也因此得以从小悉心教导侄儿方以智,让方以智少即成名。
时下的方以智虽然还没成为后来更为有名的金陵四公子之首,但在桐城本地却早已是名传乡里,有神童之称。更难得的是他虽出身官宦世家,却是自幼便虚心向学,凡有不懂的,不论是谁,都能够不耻下问,从不自矜身份。
昨日的汪园诗会,那江河连人都没到,居然便得了魁首,方以智对这个尚未谋面的江河确实大感好奇,便在诗会上寻到江沁,投了名帖,今日前来拜见。
其实昨日江河的那两首诗,若单拿一首对比他的《三叠泉》来看,他自认为都算得上不相上下。
诗会之后,他后来也从父亲好友,晦庵书院山长曾友陶的口中得知,原本一众评审都是偏向属意他的《三叠泉》的。
是后来了解到具体情况,得知江河是同一日内连作了两首诗,再加上因为那汪家三公子汪守信有些嫉贤妒能,故意没给江河参加诗会的请帖,让江河得到了不公平待遇,所以众评审还附加了同情分,这才把江河拔为头筹的。
对江河的这种遭遇,方以智听过后也颇感不公平,而且他对江河竟能同一日内连作两首佳作,也是颇为佩服,所以对自己屈居第二,倒并无不服。今日前来,纯粹是好奇之下,想结交相识一番。
孙临是跟着他一起来游学的,他要投帖拜见江河,孙临自然也是跟着一起投帖前来。
而黄澍在得知他投帖拜见江河后,也立即跟着一起投帖,还与他相约了今日一起前来江宅拜会。
这个黄澍在得知方以智父亲乃是朝中兵部职方司郎中后,便蓄意跟方以智攀谈结交,想要与方以智拉份交情,乃至成为好友。
不过此人虽是抱着功利心来结交方以智,但却很善于伪装,并不显得蓄意巴结,而是只与方以智平辈论交,谈论交流的也多是诗词歌赋与经书文章等,绝不刻意提起方以智的父亲。
方以智虽然自幼便聪明早熟,在桐城地方上有神童之称,但毕竟年纪尚幼,对于人心的揣摩与阅历上还有所不足,所以也未辨识出黄澍的真正目的,反而觉着此人果然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对诗词文章上颇有见解。
其实别说方以智时下还年少了,就算后来的金声已是高中进士的成年人,也是照样被黄澍这个狗汉奸所迷惑,将其当作知己好友。有些人天生就善于伪装,惯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而且纵贯历史上的许多大奸臣、大贪官,其实大多都有一副好样貌,本身也都有真才实学。比如卖国求荣,构陷岳飞的秦桧,又比如后来的满清第一巨贪和珅。你从外表看,绝看不出他们是奸臣、贪官。
这个黄澍同样如此,表面看也是副人模狗样,饱读诗书的样子,甚至在休宁当地的才名与品性也都非常好,凡是认识黄澍的人,大多都对其交口称赞。
但正如“王莽恭谦未篡时”,在王莽未篡位之前,也是人人夸赞的好官,对他的官声与德性大加褒扬。
黄澍也同样如此,正因他还未高中做官,所以更加珍惜羽毛,爱护自己的名声,表现的恭谦有礼,像是个高尚君子。
但等他日后高中,一旦做官后,立即就暴露出了真实面目,十年寒窗只为钱。难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科举,真的就只是为了两袖清风吗?
他现在就已是两袖清风了,如果读书高中做了官后,仍然要两袖清风,那他还读的什么书,做的什么官?读书只是敲门砖,他更在乎与向往的,是高中做官后的权利与利益。
当官就是为了权财两抓,否则岂不白做官了?
此时三人抬首看了下江宅的门额后,黄澍立即主动上前敲门。不片刻,院门便打开,但见一个老管家模样的人迎出来,拱手行礼道:“三位可是来拜会我家二少爷的,不知尊姓大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