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明九边与开中法(2/2)
古代很早就已确立了盐铁专营,甚至盐这种在后世非常普通的东西,在古时是战略物资,所以古代各时期一直都存在私盐贩子。
而贩卖私盐,在古代也一直是暴利行业,甚至贩私盐的还容易出反贼。比如被称为唐朝掘墓人、世家大族终结者的黄巢,“天街踏尽公卿骨,辕门遍挂权贵头”。攻破长安日,杀尽了满城公卿世家。
还有元末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张士诚,也是私盐贩子出身,还有隋末的瓦岗寨大头领程咬金。其余还有如朱宣、王仙芝、方国珍等,皆是贩私盐起家。
不过徽商以盐业成长到全盛时期,却不是靠贩私盐,而是官盐。之所以徽商能够贩卖官盐,甚至到后来长期把持盐政,却是跟明朝开国后施行的一道政策有关。明朝所施行的这条政令,名为“开中法”。
而与徽商并称,同列三大商帮之一的晋商之所以能够发家,也是跟这条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虽然把蒙古人赶出了中原,但蒙古的实力与兵力并未大损。所以在明初以及中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面临北元残部,以及后来分裂的瓦剌与鞑靼的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在长城沿线由东往西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重镇,谓之“九边”。
在这九边重镇中,兵力最多时,共部署了八十多万军队。就算少的时候,也是至少几十万。
几十万的庞大军队,哪怕朱元璋设立了卫所制度,可以靠边军自己屯田种地解决一部分,但每年的人吃马嚼,仍然需要中央朝廷供养很大一部分。
朱元璋曾自豪于自己创立的卫所制度,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但这话也就老朱能自己吹吹牛,实际上却又怎么可能。尤其到中后期,卫所制度败坏,就更加不可能了。
限于古代的交通环境,陆路的粮草运输消耗极大,很大一部分会消耗在运输道路上,因为运粮的民夫与押粮的官兵每日也需要吃饭。所以运输的路途越长,消耗也相应越大。
据载,明初九边每年的军粮缺口需要二百七十多万石,保障这两百多万石粮草供给,对朝廷来说,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洪武三年,山西行省上书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运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人米一石、太原仓人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
这就是开中法,朝廷将九边卫所需要的粮食缺口列出,然后民间的商人按要求成功运送完军粮后就可以兑换相应的“盐引”,进而通过销售食盐来获利,从此私人可以光明正大的贩卖官盐。
中盐之法,军守边,民供饷,以盐居其中,为之枢纽,故曰开中。
朱元璋在深思熟虑后,下旨准许,于洪武四年率先在大同开始试行开中法。老朱自己也知道,他的卫所制度并不完美。
盐是生活必需品,在古代是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开中法一出,商人们得知通过纳粮就能获取特卖权,立即纷纷参与其中。
因为开中法是率先在大同施行,所以山西的商人们占据天然地理优势,可以就近运粮。
甚至为了节省运输消耗,许多山西商人们干脆直接在边境招募流民,开垦土地,就地种粮输粮,发展出了商屯。
这么做一能就地屯垦,免去转运的麻烦;二能收纳流民,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三则商屯为了防御北元的劫掠,也会自发修筑防御工事,这也间接增强了朝廷在北疆的防御力量。
如此一来,朝廷省了运费、商人们赚了钱。而北疆粮食的增产,也导致粮价下降、人丁滋生,更利于北疆的稳定和开发。可以说开中法在当时,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一项好制度。
也是难得的让朝廷、边军和商民都同时获利的善政,“有明盐法,莫善於开中”。由此,开中法也成为了明朝长期施行的一条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