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议和(2/2)
骑兵接到命令,从两侧冲出,挥舞着弯刀杀向城门。马蹄声如雷霆般响彻夜空,北乌守军见状,急忙调集兵力抵挡,但为时已晚。弼麟骑兵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很快冲到城门前,用撞木猛击城门。每一次撞击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城门上的木屑四溅。赵武见状,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他举起长剑,高声喊道:“弟兄们,冲啊!攻下青石关,活捉北乌守将!”他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激励着每一个士兵。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血水染红了城墙下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北乌守军的防线逐渐崩溃,弼麟国军队终于攻破城门,涌入城内。城内的街道上,北乌士兵节节败退,被逼到城中广场。赵武骑马进入城内,目光扫视着四周,只见北乌士兵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满地都是散落的武器和尸体。他策马走到高台上,俯瞰整个青石关,心中充满胜利的喜悦。火把的光芒在他身后摇曳,他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
攻下青石关之后,军队稍作休整,然后立即踏上了北上的征途。北方几百里处,就是北乌国的都城:基渚城。弼麟国的士兵和将士们,战意高昂,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击败和清理这一路防守的阻拦,如同一把利刃,直插北乌国基渚城
赵武的目光冷漠地扫视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没有一丝怜悯。战争带来的荒凉景象映入眼帘:村庄里房屋残破,田野荒芜,逃难的百姓拖家带口,匆匆逃向远方。在他看来,战争就是如此残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北乌国既然挑起战火,就该承担这样的后果。他拉紧缰绳,黑马发出一声低鸣,继续前行。身后的士兵们紧随其后,步伐整齐,手中紧握武器,眼中依然燃着战斗的火焰。阳光虽明亮,却掩盖不住战争留下的萧瑟。
突然,一名斥候骑马奔来,扬起一片尘土。他翻身下马,抱拳道:“将军,前方三十里就是基渚城,城外有北乌残兵集结,约五千人。”赵武眉头微皱,沉声道:“五千人?看来北乌国还不死心。”他转头对李副将道:“传令下去,加速前进,准备迎战。”李副将抱拳应道:“是!”随即转身传达命令。军队加快了步伐,士兵们的脚步声更加急促,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不久,大军抵达基渚城外。放眼望去,基渚城的城墙高大坚固,城门紧闭,城外北乌残兵排成阵型,试图阻挡。他们的盔甲破旧,武器杂乱,显然是匆忙集结起来的队伍。赵武骑马立在阵前,目光冷峻地注视着敌军。他举起右手,示意军队停下,随即对传令兵道:“弓箭手和投石机准备,步兵和骑兵待命。”传令兵迅速将命令传达下去。弓箭手拉满弓弦,投石机装好石块,士兵们屏住呼吸,等待赵武的指令。
一名信使骑马飞奔而来,马背上的他满身尘土,手持一封信件。他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喘着粗气道:“将军,陛下急令!”赵武眉头微皱,示意军队暂停攻击。他接过信件,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北乌国求和,皇帝陛下同意,条件为交出战争元凶并赔偿损失。”赵武看完,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他既感到胜利的喜悦,因为北乌国的妥协证明了弼麟国的强大;又有些疑惑,因为这求和来得太突然,胜利果实还未完全摘取。
他转头对李副将道:“传令下去,暂时停止攻击,等待进一步指示。”李副将应声传达命令。士兵们停下动作,面面相觑,低声议论起来。有人小声道:“怎么停了?不是要攻城吗?”另一人猜测:“难道北乌国投降了?”赵武没理会这些议论,独自走到一旁,陷入沉思。他脑海中回想着这段时间的战斗,从黑石岭到青石关,再到如今的基渚城,每一场胜利都是用鲜血换来的。如今北乌国求和,他不明白对方为何在如此危急时刻选择妥协,更不解皇帝为何轻易同意。
信使上前,低声道:“将军,陛下命您即刻返回京都,商议求和事宜。”赵武眉头紧锁,反问道:“返回京都?这里的战事怎么办?”信使解释道:“陛下已派其他将领接管,您只需即刻启程。”赵武沉默片刻,目光投向基渚城的城墙。城墙上的北乌守军仍在坚守,但人数明显减少,士气低落。他心中不甘,但军令如山,他只能服从。他转头对李副将道:“你留守此地,等待新将领到来,务必守住阵地。”李副将抱拳应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