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小场景,大片场(2/2)
“你说《卧虎藏龙》是什么意思,想避开李安?”
周洛带着笑意摇了摇头:
“不不不,何叔,我是想抢了李安的风头!”
“李安拍电影也不是特别快的,《卧虎藏龙》的上映没个一年是赶不及的。”
事实上《卧虎藏龙》从1999年的夏季开拍,第二年的戛纳电影节首映,节奏算是不快不慢。
不过何平拍电影是真的很快,颇有港片导演的速度。
具体有多快呢?《双旗镇刀客》从芦苇写剧本,到拍摄完毕一共只用了半年,其中找取景地就用了四个月。
实际拍摄过程只有两个月,妥妥的香港速度,和香港记者有的一拼。
“《天地英雄》的剧本上次我看了,感觉是已经差不多了,有什么拿捏不定的地方咱们一起商量着来。”
何平连连摇头,不赞成周洛的提议:
“这事不行,倒不是我不想让你改剧本。”
“主要是我们这还什么都没有呢,就一个剧本。”
周洛伸出一根手指摇了摇,对何平说道:
“怎么能说什么都没有呢,何叔。”
“你看啊,剧本有了,分镜头你也早就画的七七八八了。”
“主角,姜闻不是早就答应了吗,响马子安那个角色,王学圻就很合适。”
“追缉姜闻的来栖,他是个文气很重的人,我拍完之后,找尊龙来试一下。”
“我这部片子你也不是没看过剧本,一个月都是按八小时工作制来的,绝对够快。”
“这导演、演员就位了,取景地多简单,找当地兵团配合一下,我们又不是建什么永久工事,土城让工兵建很快的。”
何平被周洛说的有了一丝动摇:
“女主角怎么办,剧本里我还没想好该怎么处理来栖和女主文珠的背景。”
“剧本修改的事我来给你帮忙,女主角,我觉得曾梨可以。”
“《父母爱情》就差夏季戏份了,康导上次说七月就能杀青,档期也没问题。”
“姜闻估计也就是那时间,这不齐活了么。”
“她是学戏曲青衣出身的,动作戏对她来说没什么难度,长相也偏成熟。”
“曾梨……”
何平抬头望天,想了几秒钟,
“她倒是也不错,长相也够漂亮,但是妆造设计什么的也来不及啊。”
何平最初创作的《天地英雄》是和日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
后来公映时候改成的日本遣唐使这种扯淡剧情,只是索尼哥伦比亚要求的,何平为了投资只能无奈这么改。
这剧情有多扯淡大家可想而知,唐朝时候的遣唐使,都是留学生、僧人、医生、各种工匠。
哪有日本遣唐使在长安当捕快,还被派去西域抓人的?
后来还是投资不够,拍到最后只能烂尾,来了一个机械降神,直接把一个西部武侠片变成了一部玄幻片。
“妆造的事情,何叔你这就多虑了,这完全不是问题!”
周洛又摇了摇头,
“我们根本不用做妆造,古人穿什么,我们直接复原就可以了。”
“只要钱给到位,古法染布不是问题,两个月绝对够了。”
“吴头儿人就在西安,让他帮忙联系一下大学教授和博物馆顾问什么的,这都好说。”
周洛的想法来自后世的一部剧《长安十二时辰》,曹盾对妆造的要求也很高。
最后剧组请来的顾问,直接按博物馆里的壁画,一比一复原了壁画上的穿着,效果十分写实,效果完美。
(下图为准备换成姜闻的盔甲,典型的唐代鱼鳞皮甲)
(下图为一般唐军的札甲,小兵穿的)
说到这里,周洛看了一眼何平,总结道:
“何叔你看,导演、演员、场景、服装道具都到位了。”
“现在就差武术指导,这也不是什么问题。”
“《天地英雄》和《卧虎藏龙》不一样,我们拍的是军人、游侠、马贼,不是江湖人士,追求的是实拍。”
说起来,何平拍这种动作场面一贯是追求写实,如前世的《天地英雄》。
或者像古龙小说一样,突出一个写意,不拍具体动作,如《双旗镇刀客》。
“剧本的事情,我边拍边给你改,这事我已经有大概思路了。”
“现在就差你一点头了,我们就可以启动《天地英雄》的立项了。”
眼看何平还在犹豫,周洛索性直接帮他下了决心。
“何叔,姜闻那边就是你一句话的事,他那《鬼子来了》也差不多了,何况他当年不是和你定下了么。”
“剧本我出国前给你一个大致梗概,具体细节你和芦苇再商量商量?”
何平和芦苇很熟,两人还在西影厂的时候是住隔壁的,关系相当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