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仙侠 > 导演从1997开始 > 第125章 意外的最佳导演!

第125章 意外的最佳导演!(1/2)

目录

周洛进了场后,过去和凯子哥打了个招呼,算是感谢一下之前《我们俩》时他的帮助。

凯子哥因为出场顺序被安排在周洛之后,心情大好,脸上带着笑。

陈红也和周洛说了两句客气话:

“周导真是年轻有为,北电的天才导演的名号我早就听说了,今天终于有缘得见。”

“陈姐你这‘大陆第一美人’我也是第一次见,没想到不仅演技了得,转型制片也是信手拈来啊。”

周洛也商业互吹了一下,随后返回了座位,开幕式马上就要开始了。

戛纳的开幕式还是一如既往的短,一个小时就完事了,随后直接放起了开幕影片:

西班牙与法国合拍的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这部电影也是这一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热门。

剧情很简单,女主马努艾拉是个单身母亲,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

从小她就告诉儿子,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不过其实并没有。

她的儿子是个文学爱好者,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小说家,他随身带着本子,走到哪写到哪,本子上写满了对父亲的想象和思念。

儿子生日那天,两人在去剧院看舞台剧,儿子为了帮母亲要女主角的签名照,追车追到了马路上,出了车祸当场死亡。

为了完成儿子想见父亲的遗愿,马努艾拉踏上了前往马德里寻找孩子生父的道路。

孩子的父亲倒是找到了,但是他现在已经是个变态女装癖,马努艾拉受不了这个打击,回到了巴塞罗那,寄居在贫民窟。

碰到了形形色色不同遭遇下的女人,有些还是变性人,她们的共性就是都在遭受情感折磨。

这是一部酷儿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关注“LGBT”的电影,在欧洲这个版本更新快的版本很受欢迎。

反正女性观众很吃这一套,放映结束后鼓掌声不断。

第二天晚上,《掮客》和《荆轲刺秦王》的首映差不多同时进行。

尊龙果然说到做到,拉来了大卫柯南伯格来参加《掮客》的首映。

周洛代表剧组上去欢迎了两人,引导他们坐下。

随着灯光暗下,银幕亮起,《掮客》的放映正式开始。

“周的电影总有这个乌龟图案,这个logo很有创意。”

“安心看电影吧,别说话了。”

开局几分钟的无台词演绎非常惊艳,镜头运用方式让大卫柯南伯格连连惊呼aazig!

直到五分钟后,冯远征开着车停靠在裁缝店旁边时,‘掮客’这个片名才出现。

掮客两个字出现在画面右下角,中间以细细的白线相连,看上去就像囚服上绣着名字的位置。

《掮客》与这个年代的电影不同,主要是通过镜头语言和细节对话塑造人物:

下坡和上坡的场景转变象征着俞飞红的人生;

冯远征熟练的针线活,对洗衣机的陌生,还有那辆破面包车就是在告诉观众,他已经被这个世界淘汰;

辛柏青对俞飞红的理解就在透露着他曾经也是那个被遗弃的孩子;

下雨时景恬打开窗户暗示这一群人洗脱过往的负担,开始新的人生。

入狱多年,被社会和家庭抛弃的父亲冯远征;

从小被丢弃,长大依旧孑然一身的辛柏青;

被妈妈桑养大的杀人犯妓女俞飞红;

结婚多年事业无成,没有孩子的中年女警蒋文丽;

以及无父无母在福利院长大,一心想要一个家的孤女景恬。

身份各异的几人围绕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最终来到了周洛修改后的故事结局。

冯远征为了拦住来抢夺孩子的黑帮熟人,选择自己带他去偏僻处杀掉对方后淡定自首;

收养了婴儿的刑警蒋文丽变成了派出所巡警;

俞飞红提前出狱,为了孩子不当杀人犯的后代,选择在外打工不去见孩子;

独自一人承担买卖婴儿罪名的辛柏青在四年后出狱,一起找到了俞飞红。

唯一带点治愈的戏份则是景恬,她被警察送回到了福利院,幸运的被剧中的李大白夫妇收养;

辛柏青出狱后依旧开着那辆破面包车,和景恬俞飞红一起去探望冯远征,车上留着几人的全家福。

(原剧情里男主和男配都是跑了的,那么写实在有点挑战观众底线了。)

放映结束,放映厅内掌声雷动,周洛带着剧组成员上台致意。

大卫柯南伯格拉着周洛谈兴大发,表示一定要和周洛多多交流。

周洛也没在意他说的是真话假话,只要他看好《掮客》这一部电影就足够了。

随后几天,《掮客》的放映厅场场爆满。

与之相对的《荆轲刺秦王》则是褒贬不一,凯子哥的心情也是急转直下。

“老板,我们怎么才3.2分?”

“这上面写的都是什么意思啊?”

李大白拿着一本戛纳的场刊对着周洛问道。

“这不是五分制的,最高就四颗星。”

“3.2分已经很高了好不好。”

周洛戳了戳李大白的脑袋,恨铁不成钢的解释道:

“往年最高分也就3.3,3.4。”

“就陈凯哥那年《霸王别姬》拿下金棕榈的时候也才3.6分。”

“你再看看《荆轲刺秦王》拿了几分。”

李大白闻言低下头看了看,随后不好意思的笑了出来:

“怎么才2.7分啊,不是说陈凯哥重新剪辑了嘛?”

“开幕式那天你还夸陈凯哥有勇气呢。”

周洛放下场刊,望着李大白调侃道:

“光长胸不长脑子可不行啊,大白。”

“他有勇气归有勇气,效果好不好那就另说了。”

“我又没说他重新剪辑以后效果肯定比第一次好。”

戛纳的场刊并不是评委会的评分,而是媒体评分。

所以分最高的不一定就能拿到金棕榈,如果按比例来说,场刊最高分能拿金棕榈的比例也就百分之二三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墨镜王,那一年《2046》拿到了场刊的最高评分3.3,但是最后评奖时颗粒无收。

媒体和评委会的口味有时候相差确实很大,不过参考价值还是有的。

毕竟特别烂的电影大家都是能看的出来的,2.5分以下的电影基本就和奖项没什么关系了。

前世这一届的戛纳电影节其实颇有争议,因背后的原因也很有意思。

……

时间来到了闭幕式当天,评委会一大早就聚在了郊外的别墅,开始了漫长的撕逼环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