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2/2)
那兵丁状似巡逻似的四周环顾了一番,见这些考生都在低头作答,没有人注意到他这边,手中早就折叠好的两页纸便轻轻往一个号舍的案板上一放,便径自胯着刀往前去巡逻了。
别人或许没看到,但是沈江霖其实刚刚一直在盯着他看,当然沈江霖并非是怀疑他什么,而是一个人在思维发散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一种下意识的举动,结果就让他看到了不该看的一幕。
沈江霖睁大双目,犹自有些不敢相信,却与那作弊的考生直接四目对上了。
两人都有一瞬间的茫然和难以置信,那名作弊的考生在玄字十号房,就在沈江霖的左前侧,沈江霖视力极好,将此人上的表情看得一清二楚。
此人年纪大约二十来岁,中等身量,粗眉小眼,长相平凡,但是身上的穿着打扮却显得有些不同,穿着元色绸缎直裰,头上戴着一个玉簪束发,玉簪是一汪翠绿一般的帝王绿,光这根簪子就价值不菲。
沈江霖原以为此人会担惊受怕,没想到,他做了一个让沈江霖意想不到的动作。
他五指并掌,放在脖颈之下,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然后比了一个口型——闭嘴。
脸上是显而易见的威胁与嚣张。
沈江霖有些被气笑了,怎么这是看到了便要杀人灭口的意思吗
沈江霖不再与这人对视,转过头看向别处,那人只以为沈江霖是怕了,无声冷笑了一下,提笔将那两张纸上的答案抄录下来。
沈江霖有些能猜到此人为何如此嚣张。
一来他如今的年纪尚幼,小孩嘛,很容易被这种事吓到,不敢发声。
二来,世人都是先敬罗衫后敬人,他今日穿的只是棉布做的阑衫,并没有穿绸缎做的衣服,那人恐怕就认为他家世普通,威胁他不足为虑。
沈江霖没有这个年代的人对于绸缎的执念,绸缎虽好,可是在像今日这般的天气下,只要一出汗,就会全部贴在身上,形容更加狼狈,丝绸制品密度大,很容易造成不透气的感觉,更加不舒适。
沈江霖身上这一身,是他央求二姐沈初夏做的,用的是松江来的棉布,轻薄透气、柔软亲肤,其实一点都不比绸缎的上身感觉差。
只不过有些人只是用自己的观念去评判别人罢了。
过了未时,第三道试帖诗的题目也公布了出来。
一题更比一题难。
牌匾上只有四个字:平仲,君迁。
以此为题,作一首五言六韵的试帖诗。
若说刚刚那道时文题,大家还能在四书中回忆一番,找到相应的字句,那么这首试帖诗的题目,则是干脆在四书五经中都没有见过的。
连题目都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还如何下笔作诗
许多考生,总以四书五经为科考要义,平生所学只局限于四书五经之中,再不肯多花费一些时间去学习其他知识,而如今,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沈江霖在这里没从课堂上学到过这些,但是奈何他在现代的时候够博览群书,这一次,两个时代的文学创作,跨过了数百年的时间,在此交汇。
沈江霖马上就想到了南北朝庾信的《枯树赋》: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
平仲,君迁,只是树木的名字而已。
这篇《枯树赋》表达的是庾信对于树木由盛而衰,人生无常的感慨。
有了这个为中心思想,读懂了这道题,方能落笔作这首试帖诗。
若是题目都没有搞懂,胡乱去写,牛头不对马嘴,就是诗作的再好,也是没用。
沈江霖写完了一首《无常感怀》,时间还绰绰有余。
那名兵丁这回没有“腹痛难忍”,只见他在另一侧的夹道口来回踱步,愁眉不展,显然他也没有搞懂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自然没办法再去茅房中“作答”。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玄字十号房的人急的抓耳挠腮,见实在盼不来人,只能自己开始尝试着写一首。
而就在这个时候,主考官开始巡场。
主考官会在开考前巡一次场,考试结束前再巡一次场,检查考场上是否有违纪之行为。
等到主考官汪学政到了玄字号房和黄字号房的中间夹道时,沈江霖在对方宛如要吃人的眼神中,举手示意主考官自己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