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李昭冷眼拒仲达,草庐访水镜诛心,李氏与司马迁一脉重归于好(2/2)
“武睿侯客气了,司马微乃是一个闲云野鹤之人,当不得侯爷如此。”
李昭微微一笑,目光真挚道:“先生过谦了,先祖司马公(司马迁)与吾李氏先祖交好以来,虽后来李氏没落,再加上因时局动荡少有往来,但血脉相通之谊未尝断绝。昭今日前来,一为慕先生高才,二为续两家旧缘,还望先生赐以教诲。”
司马徽闻言,目光微动,倒是根本反驳不了李昭的话。
因为李氏与司马迁之后确实有血脉联系,因为司马迁娶的妻子便是李广之女,他司马微祖先是司马迁的长子。司马微拂袖轻笑:
“侯爷言重了,仰慕吾之才便不必了,吾不过一山野村夫,能有什么才能?倒是侯爷若为续两家旧缘,我司马氏自当扫榻相迎,奉茶请座。”
说完,司马微便对李昭做出请的姿势,把李昭请入了自己住的草庐之中。
这个时候,听着李昭与司马微是认亲的,荀琨以及众人皆纷纷识相离开。
草庐之中。
李昭与司马微落座后,一番寒暄。
司马微看着英武非凡的李昭,笑道:
“侯爷如今统领大军至颍川郡,不先往昆阳,反而先至阳翟,怕是另有所图吧?可是有用到司马微之处?”
司马微直接戳破李昭来意。
司马微作为当世智者,自是不相信李昭专程来颍川学院拜访他,是单纯续两家前人之旧。
李昭听着司马微戳破自己拜访的目的,倒也是不意外。
有时候和聪明人打交道,并没有那么麻烦。
不过,李昭自是不能直接说出此行来意。
他拜访司马微所求,是想司马微为李氏媒人。
但是李昭明白司马微的本事,他更是想要重新唤醒,司马迁一脉与陇西李氏一脉,非凡的关系。
只有如此,日后这水镜先生司马微才可能源源不断给李氏输送顶级人才。
想到此,李昭笑道:
“水镜先生,昭此来拜访先生,确实是为了续两家旧缘,此为第一要务。”
司马微闻言,只是微笑看着李昭,也是不语。
李昭倒也不尴尬,对司马微拱手道:
“当然,昭早闻水镜先生乃天下智者,今日拜访先生,除了为续两家之旧缘,也为请教水镜先生而来!”
“如今李氏千头万绪,昭欲带领李氏子弟深耕于并州,为大汉镇守边疆,只是并州本就是贫瘠、外患繁杂之地,李氏子弟学问浅薄,不能治理一方,实在手忙脚乱,昭一时间难以下手。”
“昭请教,水镜先生以为我陇西李氏在并州,当该如何进行?”
司马微听着李昭的话,脸上笑容依旧浓郁,眼眸微闪,他似是明白了李昭来意。
司马微不仅多看了一眼李昭,只是却摇头道:
“吾不过一介山野闲人,既无经天纬地之才,亦无治国安邦之策,唯以清谈度日,侯爷竟欲问吾策略,实令徽汗颜啊。”
李昭听到司马微依旧如此说辞,心中却是不满意。
不过,李昭也是明白司马微这分明是顾忌自己的隐士身份,还是注意着不参与李氏政治之事。
欲想要让司马微认可李氏,再续两族前缘,甚至主动帮助李氏,他需要主动出击,打动这司马微啊。
如此想着,李昭对司马微拱手,道:
“先生以为如今大汉局势如何?”
司马微听李昭如此转折的话,明白了李昭意图,不过,司马微并没有多说,只是笑着看着李昭,欲看李昭怎么说,道:
“司马微不曾出颍川,仅知黄巾扰乱江山社稷,不知与侯爷所想又是否一致,司马微愿闻其详!”
李昭闻言,看着司马懿说道:
“在昭看来,黄巾之乱虽然猛烈,但是黄巾后继乏力,不仅缺乏持续钱粮辎重支持,又只知劫掠,不懂牧守一方稳固后方,得罪天下大族,天下世家群起而攻之,时间一久,不成气候。”
司马微听着李昭对如今破州连郡的黄巾军有如此见解,不仅多看了一眼李昭,赞道:
“侯爷不愧为车骑大将军,眼力犀利。这天下怕是没有几个人敢如此自信言正起事迅猛的黄巾不成气候!”
司马微显然是赞同李昭的观点。
只是,李昭继续道:
“其实不瞒水镜先生,黄巾之乱并不让昭头疼。让昭真正关心在意的是已经去除外族的并州九郡,该如何恢复人口,恢复秩序,让并州九郡成为汉家百姓的沃土,供养数百万汉家百姓。”
“同时,也让昭在意的是该如何助夏胡族击败鲜卑、乌桓,一统草原,并且让大汉与夏胡族和平共立,不再发生冲突,并让大汉万里的边郡不再发生边患!”
草庐内,李昭语出惊人,瞬间吸引了司马微的注意力。
司马微有些惊异看着李昭,有些震动道:
“侯爷,你说什么?已经去除外族的并州九郡?并州的外族?”
不错,司马微还并不知道并州盘踞不下百年的南匈奴人、乌桓人、鲜卑人已经尽皆被撵出并州了。
事实上,不仅司马微不知道,阳翟城内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对并州知道的最新消息就是马邑大捷,李昭扶持了南匈奴内部之人成立了什么夏胡族,然后大破的南匈奴与鲜卑联军。
一方面是因为到处肆虐的黄巾阻隔了消息的传播。
另外一方面还是因为李昭驱逐并州所有外族,完成的时间太短了,还没有传到南边来。
李昭见司马微震动的样子,当即笑道:
“水镜先生还不知道吧,马邑大捷后,李氏与须卜雄单于的夏胡族,共同出动四万骑兵清扫了并州雁门、云中、西河等九郡外族,夏胡族退出河套,进入草原。如今并州再无外族身影,七郡之地皆为空地,等待着汉家百姓的耕种与放羊牧马。”
“这…侯爷竟然在不知不觉间立下如此之功,此乃载入史册功绩啊!”
水镜先生司马微听着李昭在短短时间在并州扫空了外族,整个人都震惊了,一双眼眸不可思议看着李昭。
“那南匈奴须卜雄,不,是那夏胡族怎么会如此轻易放弃河套之地?”司马微又提出了一个让他简直不可置信的问题。
河套之地无疑是水草丰美之地,须卜雄出自南匈奴,竟然如此轻易就放弃了,令司马微不可置信与想不通。
“水镜先生可知道何为夏胡族?”
李昭对司马微笑着问道,并不待司马微回答,李昭便笑着解释道:“须卜雄单于认为,不论是匈奴还是汉人,以及北方的鲜卑、乌桓,皆是来自一片大地上,是同脉相连,是同一个祖先,那么又何必各族又彼此厮杀,数十年,数百年都不休?便是因为没有重合一族!因此,须卜雄单于决定恢复祖先,才创造“夏胡”族,尽纳草原诸族,匈奴人是夏胡族,鲜卑人是夏胡族人,乌桓人、丁零人都是夏胡族人。”
“因此,夏胡族,既是北方草原各族。须卜雄志在一统草原诸族,与昭约定,我大汉助其一统草原,其带领夏胡族退出河套之地、退出并州!”
李昭对司马微又爆出了一个司马微震撼的信息来,什么是夏胡族,须卜雄与李昭的约定!
之前只言片语的消息传来,司马微也并不清楚何为夏胡族,因此并没有想太多,但是,真听到夏胡族的真正含义,才令司马微忍不住倒吸一口气,震撼须卜雄的野心与志向。
但是这一刻,司马微却是忍不住惊声道:“这夏胡族,却与先祖言匈奴为黄帝后裔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当真奇妙,当真奇妙哉。”
李昭看着司马微的反应,却是一怔,下一刻获得李世民英魂传承脑海中丰富的知识却是浮现,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内容,是将匈奴纳入华夏民族的血脉体系。
司马迁主张民族平等,因此司马迁提出“华夷共祖”的思想,认为所有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平等友好相处。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匈奴与汉族同根同源,为民族融合奠定历史基础。
在司马迁时代,简直令人不可接受,不可理喻。但是却颇为先进,与现在须卜雄提出的“夏胡族”简直完美印证了。
这让是司马迁后人的水镜先生司马微一时间对夏胡族的存在兴趣大增。
李昭倒也没有想到,误打误撞夏胡族的存在戳到了司马微的兴奋点了。
“水镜先生,实不相瞒,昭所感觉困难之事,便是如今须卜雄与李氏有一半的血缘关系,因此确立同盟,共击鲜卑、乌桓这些与大汉敌视的外族。但是,须卜雄野心勃勃,若是真被其一统草原诸族,夏胡族与大汉又该如何共处?”
“昭所求,便是让夏胡族与大汉两方和平共处,这很困难,却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益处便是大汉万里边郡不再有外患!”
“还有便是,昭希望并州九郡大地上,布满汉家百姓,让之前因为战乱南迁的汉家百姓回归故乡,种田、牧马牧羊,一切千头万绪,李氏的野心也很大,肩膀担子也很大,但是却为之努力!”
“另外,昔日,因为李氏李陵,导致太史公遭受腐刑,但是李陵终究投降匈奴,令太史公,令司马氏一直遭受人诟病。昭以为,陇西李氏在并州为大汉镇守边疆,重复荣耀,成为大汉镇国之柱石,并持续拉拢李陵之后南匈奴李氏在夏胡族与大汉创造和平与友谊。”
“当更能冲刷昔日太史公因向李陵求情而遭受腐刑的屈辱!”
“水镜先生当看在与李氏血脉一致,祖先之间相交旧情,不吝帮助李氏啊,这也应该是太史公所愿吧!”
草庐内,李昭先以李氏镇守边疆是为并州汉家百姓,为夏胡族与大汉和平共处的大义感染司马微。
再以夏胡族存在符合司马微祖先太史公司马迁对民族融合观念契合。
最后打出了李氏先祖与司马迁先祖友谊感情牌。
乃至陇西李氏应该需要在并州建立不世之功,才可去偿还司马家因李陵案受难的历史债务,洗清司马迁遭受腐刑的屈辱。
草庐内,一直站在李昭身后没有说话的贾诩都听愣住了,一双眼眸流露异彩看着李昭背影。
李昭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谁还能拒绝?
拒绝了,岂不是要背弃祖先,背弃国家,背弃百姓了?
李昭言语观点,竟然如此犀利?贾诩一时间震动!
在李昭对面的水镜先生司马微,面对李昭先是一长串的铺垫,然后最后打出来一连串他不容拒绝的理由,司马微都是一呆。
“这……”
水镜先生司马微回过神来,看着满脸诚恳而又郑重之色的李昭,司马微脸上露出一抹苦笑之色,站了起来,拱手道:
“侯爷当真不愧是陇西李氏才俊,大汉车骑大将军,志向远大,为大汉,为汉家百姓,司马微佩服!”
“正如侯爷所说,怕是先祖在世,都会让不孝子不留余地支援李氏。”
“司马微虽才薄位微,但是,侯爷既然找到了吾面前,吾自是倾尽全力了。”
草庐内,司马微的话,让李昭听着大喜。
司马微显然已经表明态度了,对于陇西李氏,他会相助。
那么这就意味着,李氏已经与司马微恢复、建立了关系。
同时,以后司马微真有什么厉害学生,都会往李氏这边推荐。
这他李昭的最大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草庐内,司马徽并没有等李昭说话,便轻抚长须,目光似穿透案上茶烟,缓声道:“徽虽不涉朝堂,却也知侯爷麾下猛将如云。然欲深耕并州,非但需武略,更须文脉相佐。”言及此处忽顿,司马微在纸张上挥毫写下“荀彧”、“戏志才”、“钟繇”三人名字,顿时吸引了李昭与贾诩目光。
司马微笑着解释道:
“昔年南阳何颙见彧,叹为王佐之才。这般经纶世务者,或可解侯爷治州之困。”
“戏志才,出身寒门,却颇有大志,智计过人,虽名声未显,然其谋略深远,堪比张良。此人若得,必能为侯爷出奇制胜,安定并州。”
最后,司马徽提起钟繇,言道:“钟繇,字元常,出身钟氏,不仅书法绝伦,更有治世之才。虽然仅有一县之令经历,但是,其人在政务颇有建树,令县中百姓安居乐业,并在军事上颇有精通,未来必能成为侯爷左膀右臂。”
“有此三人辅佐,当助李氏稳定并州,助侯爷稳固夏胡族与大汉关系!”
司马微一连对李昭写下三个名字,并且,一一解释,声音笃定,令一旁的贾诩颇为震惊!
就连李昭都是对司马微侧目,他可是来自后世,有先知先觉,并且还是有系统,可以直接查看面板,自然清楚谁厉害,谁是大才,但是,司马微如今挥毫便给李氏精准举荐了三个大才,还都是李氏需要的,让李昭不得不赞叹司马微眼光厉害。
若是李氏没有开挂,真若是得到这荀彧、戏志才、钟繇三个人,那么,也怕是会在三人辅佐下,在这乱世中有一番作为。
不过,他李昭要的可不仅仅只是这些。
李昭当即笑道:
“水镜先生慧眼识珠,有此三人辅佐,昭当有信心稳固并州,稳固夏胡族与大汉关系。”
顿了顿,李昭又道:“不过,昭还有一事相求于先生!”
“嗯?”水镜先生司马微一愣,有些疑惑看着李昭,人才他给推荐了,李昭还有事情?或是李昭不信任他的眼光?
“侯爷,但言无妨!”水镜先生司马微道。
李昭也不迟疑,笑道:
“李氏没落两百年,积累不足,便如这人才,就不得不求于盛出人才的颍川大族。因此李氏希望门内子弟俊杰与颍川众大族联姻,补充李氏底蕴不足,望水镜先生不辞辛苦,再助李氏一臂之力!”
司马微再次听愣了,他听到了什么?
李昭至颍川求人才,竟然不是单纯招揽,而是打算走李氏子弟与颍川众大族联姻的路子?
这瞬间就让司马微有些整不会了,这是让他司马微当媒人啊!
不过,司马微终究是当世智者,立即明白了李昭如此打算的真实用意,这分明是李昭感觉招揽一两个人才太少了,直接把颍川众大族变成自家人?
好大的胃口,好大的野心!
司马微回过神来,震惊看着极为俊美、英武的李昭,忍不住轻吸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