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 > 第71章 镇江密奏

第71章 镇江密奏(2/2)

目录

杨一清偷眼看了看正德神色:“微臣亦曾听闻。不过以微臣对东南士族的了解,他们不会出头,只会观望,谁赢他们帮谁。”

宁王之乱后这一年多来,大批朝臣被调整甚至于被下狱,正德心都冷了:“知人知面不知心!刘琅为南京守备太监,挂着司礼监大太监衔,做到太监最顶级,南直第一人!他居然与宸逆共同谋反,说出来谁敢相信?陆完一个苏州人,本总督钦点他为吏部尚书,外朝之首,居然也与宸逆勾连!

我月前曾召王阳明单独奏对,他说攻下南昌后,从宸逆书房中获得接受宸逆贿赂的太监、朝臣名单并往来书信,里面哪个不是朝廷重臣?这些人尚且做下悖逆之事,东南士族能好到哪去!”

正德越说越烦躁,腾地站起身来,吓得杨一清连忙从椅子上翻身跪倒在地。

正德摆摆手,说:“先生请起,不必如此拘束。”

杨一清回到座位,也不敢问南直或北京还有哪些未下狱的重臣与宸濠关系密切,助其叛乱。只能安慰道:“圣上勿虑,自古以来邪不胜正,皇明还是忠良正直之士居多。所以宸逆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转瞬被灭,成为笑柄。”

正德喘着粗气,猛灌了几口茶平复一下心情,却呛得咳嗽起来。杨一清连忙低头说:“听闻六月圣上潜行出宫驾幸牛首山寺,遭遇夜惊后不知所踪。六军纷扰,城中大乱四处寻找,良久平虏伯传话,城中始定,数日后圣上才返回南京。微臣以为,天下安危系于圣上一身,圣上今后切勿轻身涉险。”

正德凝视杨一清片刻,想想后说道:“那几天发生什么事,本来想和你说说,不过算了。本总督还想去常州苏州看看,先生可否伴驾?”

杨一清知道正德为什么想去东南,遂劝道:“如今三吴数万乡兵随李巡抚东征,东南已经是釜底抽薪,陛下勿虑!若无倭使哭庭,何来三吴乡兵出征?自古得国之正无过于吾皇明,可见自有神明庇佑,心想事成!”

正德轻笑一声,心情好了不少,走到书架边东看西看,随手抽出一本书翻翻,问道:“先生宅在家里,平时读什么书?”

杨一清也轻松下来,陪着起身回复说:“微臣在读《文献通考》。”

正德眉毛一扬,哦一声道:“吾亦听闻此书不错,历代的赋税职役、货币国用、职官选举、学校郊社等治理制度无所不包。这书有多少册?”

杨一清不知道正德是不是又想一出是一出,答道:“有六十册,微臣现在读到第五十册《王礼考》。”

正德点点头:“朕回北京后,即起复先生。先生好好替我参详一下历朝历代,皇亲如何加封的礼制。”

大明自内阁制规范后,其标配是三名阁老,当然随着政务越来越繁杂,正德年间开始,四名相公同时在阁的情况也是常见。杨一清任过相公,一旦起复必然要入阁,并且按曾经的相公资历,排位在蒋冕、毛纪之上。

杨一清想起前段时间吏部上疏请为杨廷和特加恩典之事,二辅梁储也已七十岁,莫不是圣上欲让杨廷和、梁储两位阁老提桶跑路?

北京紫禁城内,东华门边上的文渊阁里,首辅四辅同时当值。毛纪拆开一封信息简报,看后皱着眉对杨廷和说:“圣上渡过长江到了扬州,却沿江向东回到江南,来到京口杨邃庵府第。”

杨廷和心中一跳,接过简报细细看了起来。毛纪看看杨廷和的神色,又说道:“圣上应该要起复杨邃庵了。”

杨一清于正德十一年入阁,那一年正值杨廷和丁忧,随着杨廷和丁忧期后回到内阁,两杨不和,导致杨一清被迫乞骸骨。但杨一清却没有回到千山万水之外的云南老家,而是居住在镇江,摆明了想再次出山回到北京,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毛纪倒是无所谓,按资历两杨的排名都在他前面,他有点幸灾乐祸看着杨廷和不善的脸色,又补上一刀说:“杨邃庵久在地方历任,又曾总制三边,内阁也需要熟悉地方事务的相公。”

杨廷和听后,面沉似水,心中暗道:“你毛纪亦不过如此!”

自天顺年间首辅李贤定下“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规矩后,大明的阁臣完全摈弃了“宰相必起于州郡”的历史传统,阁臣的晋升路线就是成绩最好的进士入翰林院读史书,在翰林院给皇帝或太子写诗写文章、侍读侍讲,晋升上去再转到六部当个侍郎,尚书,然后入阁。

这种晋升路线使得阁臣基本上就是考试成绩最优秀的进士,他们考完就成为清贵得不能再清贵的清流,不但不沾俗务而且易升迁,与在基层累死累活却没有很大前途的浊流官是两条不同的路线。

虽然历代阁臣都有鼎新革故大干一场的雄心壮志,但由于没有在基层任亲民官的经历,他们往往惯于从史书中寻找思路搞顶层设计,而且擅长搞人挖坑的政治斗争。

正德是一个怪胎,不好好居住深宫垂拱而治,却天生喜欢往地方上跑,还经常亲临前线,与士卒同甘共苦,有很多时候,他的大政方针思路跟内阁完全满拧。

杨廷和没有心思给奏疏写票拟,哼一声说:“连考试都考不好,那些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人,与如夫人有何区别!”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