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哎!天道推着你发展 > 第20章 好好生活

第20章 好好生活(2/2)

目录

回到部落,制作蜂箱的工作正式开启。第一步是将木材切割成合适的板块。老人使用锯子,让木材按照设计的尺寸进行切割。每一块木板都需要精心打磨,以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防止蜜蜂在进出蜂箱时受伤,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拼接。

蜂箱的主体结构设计至关重要。老人凭借着对蜜蜂习性的观察与理解,规划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蜂箱,内部空间既要足够容纳蜂群的繁衍与储蜜,又不能过大而导致蜜蜂难以维持巢内的温度与湿度。蜂箱的顶部设计成略微倾斜的样式,这样可以在雨天有效排水,避免雨水渗入蜂箱内部。在蜂箱的一侧,开设有一个供蜜蜂进出的小口,这个小口的大小经过仔细斟酌,既要方便蜜蜂进出,又要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其他大型昆虫或小动物的侵入。

在拼接木板时,老人和智人们使用粘性树胶作为粘合剂。他们将树胶均匀地涂抹在木板的拼接处,然后用木楔子加固,确保每一个接口都紧密牢固。为了增强蜂箱的稳定性,还在蜂箱的底部和四周加上了一些木条作为框架支撑。

蜂箱内部需要一些特殊的构造来满足蜜蜂筑巢的需求。老人在蜂箱内放置了一些平行的木框,这些木框就像是蜜蜂筑巢的“地基”,蜜蜂可以在木框上建造它们的蜂巢。木框之间的距离也经过了精心设计,以便蜜蜂在蜂巢之间自由穿梭,同时方便日后取蜜时不破坏蜂巢的整体结构。

当蜂箱的主体制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一些装饰和伪装工作。老人指挥智人们在蜂箱的外部涂抹上一层混有草木灰的泥浆,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密封蜂箱的缝隙,还能使蜂箱更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然后,他们在蜂箱周围种植了一些蜜蜂喜爱的花朵,如油菜花、紫云英等,为蜜蜂提供丰富的花粉和花蜜来源。

蜂箱安置的位置也颇有讲究。老人选择了一个靠近水源但又不会被水淹的向阳之地,周围环境相对安静,避免了过多的人类活动干扰。在将蜂箱放置好后,老人在蜂箱内放置了一些带有蜂蜜香味的诱饵,吸引蜜蜂前来探索。

起初,蜜蜂们对这个新的蜂箱充满了警惕,只是在蜂箱周围徘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勇敢的蜜蜂率先进入蜂箱,发现里面环境适宜后,便开始召唤同伴。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蜜蜂入驻了这个新的家园。

老人和智人们密切关注着蜂箱内蜜蜂的活动。他们通过观察蜜蜂进出蜂箱的频率和状态,判断蜂群的健康状况。当需要取蜜时,他们会选择在白天蜜蜂外出采蜜较为频繁的时段进行。打开蜂箱时,动作格外轻柔,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些已经储满蜂蜜的木框,用特制的工具将蜂蜜从蜂巢中分离出来,尽量不伤害蜜蜂和它们的幼虫。取蜜完成后,及时将蜂箱整理好,放回原位,让蜜蜂继续安心地生活和劳作。

连续下了好几天大雨,该做一件避雨的衣服了。今天天气不错,可以准备制作蓑衣了,材料的选取是关键的第一步。老人带领着部落中的年轻人来到一片生长着棕榈树的林地。棕榈树的叶片宽大且坚韧,纤维丰富,是制作蓑衣的理想材料。他们小心地从树上割下那些已经成熟、色泽均匀的棕榈叶片,尽量避免损伤棕榈树的生长点,以保证其能够继续生长,为日后的制作提供持续的材料来源。割下的棕榈叶片被整齐地捆扎起来,带回部落。

回到部落,便进入了对棕榈叶片的加工处理环节。首先要对叶片进行浸泡,将棕榈叶片浸泡在清澈的溪流或池塘中,浸泡时间大约为一天一夜。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让叶片充分吸收水分,使其变得更加柔软,便于后续的操作。浸泡后的叶片被取出,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干一部分水分,使其达到一种既柔软又不失韧性的状态。

接下来是抽丝环节。老人拿起一片棕榈叶,用一块锋利的贝壳或石片沿着叶片的脉络轻轻划开,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叶片中的纤维丝抽出。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因为纤维丝既不能抽断,又要保证其完整性和均匀性。抽出的纤维丝被收集在一起,按照粗细和长短进行分类整理。

编织蓑衣时,先从领口部分开始。老人用较粗且结实的棕榈纤维丝作为基础,通过巧妙的交叉编织手法,逐渐形成一个能够环绕颈部的圆形领口。领口的大小根据部落成员的平均体型进行设计,要确保穿着舒适且不会过于宽松或紧绷。在编织过程中,老人不断地调整纤维丝的紧密度,使领口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支撑力。

领口编织完成后,开始编织蓑衣的主体部分。老人将准备好的棕榈纤维丝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角度,以横竖交错的方式进行编织。每一根纤维丝都要紧密地与相邻的纤维丝结合在一起,不能有丝毫的松散。在编织过程中,老人会根据需要添加一些新的纤维丝,以保证蓑衣的大小和形状符合要求。同时,为了增强蓑衣的防雨性能,老人在编织时会特意将纤维丝编织得较为紧密,形成一种类似鱼鳞状的纹理,这样雨水就能够顺着纹理滑落,而不会渗透到蓑衣内部。

蓑衣的下摆部分也有特殊的处理。为了防止雨水从下摆处灌入,老人将下摆的纤维丝编织得更加厚实,并在边缘处添加了一些额外的纤维丝,使其形成一种略微卷曲的形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阻挡雨水,还能让蓑衣在行走时更加自然地摆动,不会影响穿着者的行动。

除了主体的编织,蓑衣还需要一些配件来完善其功能。老人用棕榈纤维丝编织了两条长长的腰带,腰带的一端固定在蓑衣的内侧腰部位置,另一端则可以自由系扣。穿着时,将腰带系在腰间,可以使蓑衣更加贴合身体,避免在风雨中被吹起。此外,还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帽子,帽子与蓑衣相连,可以为头部提供额外的防雨保护。帽子的形状类似于一个倒扣的碗,顶部较为圆润,帽檐则略微向下倾斜,能够有效地遮挡雨水。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老人一边编织,一边向部落中的年轻智人传授制作技巧和经验。他告诉年轻智人,制作蓑衣不仅是为了满足实际的生活需求,更是一种传承部落文化和智慧的方式。每一件蓑衣都凝聚着部落成员对自然材料的认识和利用,以及对工艺技巧的掌握和创新。

当一件完整的蓑衣制作完成后,它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件既实用又具有原始美感的雨具。蓑衣的颜色呈现出自然的棕褐色,散发着棕榈叶特有的清香。它的质地柔软而坚韧,表面的编织纹理整齐有序,仿佛是大自然亲手绘制的一幅独特画卷。部落成员们穿上蓑衣,在雨天中进行劳作或出行,雨水顺着蓑衣滑落,身体却依然保持干爽。这古老的蓑衣制作技艺,在远古的部落中代代相传,成为人们适应自然环境、保护自己的重要手段,也为部落文化的发展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