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麻衣(2/2)
随着刮麻工作的持续进行,地上堆积起了一小堆刮好的麻纤维。这些纤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变身成为精美麻制品的潜力。老人拿起一把刚刮好的麻纤维,轻轻拉扯,展示其韧性与强度,向猿人们示意这就是他们努力的成果。
在刮麻过程中,老人还不时地检查麻皮是否刮净。他会将刮过的麻皮翻来覆去地查看,若发现仍有残留的外皮或杂质,便会再次拿起刮麻刀仔细清理。他告诉智人们,只有将麻皮刮得足够干净,才能保证后续制作出的麻制品质量上乘、经久耐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所有的麻皮都被成功刮制成了纯净的麻纤维。这些麻纤维将进入下一道工序——晾晒。
在山谷的晾晒场上,老人和智人们将刮好的麻纤维仔细地搬运过来,准备进行晾晒工序。这是让麻纤维从湿润柔软走向干爽强韧的重要一步,决定着它们能否更好地用于后续的编织制作。
老人指挥智人们在晾晒场的空地上竖起了一排排简易的木架,这些木架由粗细适中的树枝捆绑而成,高度和间隔都经过了巧妙的设计,以便能让麻纤维得到充分的通风和阳光照射。随后,他们将一团团麻纤维轻轻解开,均匀地铺展在木架上。老人的动作轻柔而娴熟,他把麻纤维拉成薄薄的一层,确保每一根纤维都能最大程度地接触到阳光和空气。“这样铺开晾晒,麻纤维才能干得快,而且不会发霉变质。”老人边铺边向智人们解释道。
智人们学着老人的样子,认真地摆弄着手中的麻纤维。有的智人一开始铺得太厚,老人便走过去,亲手示范如何将其摊薄,耐心地说:“要像这样,薄薄的一层,就像云朵一样轻盈。”在老人的指导下,智人们逐渐掌握了技巧,晾晒场上的麻纤维很快就像一片片白色的幕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阳光洒在麻纤维上,它们开始慢慢释放出水分,原本湿润的纤维逐渐变得干爽。随着时间的推移,麻纤维的颜色也变得更加洁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自然的光泽。微风吹过,麻纤维轻轻晃动,仿佛在享受着这温暖的阳光浴,它们相互摩擦,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是在演奏一首轻柔的乐曲。
在晾晒过程中,老人不时地在晾晒场中穿梭巡视。他用手触摸麻纤维,感受其干燥的程度,同时检查是否有被风吹乱或者局部未晒干的情况。如果发现有麻纤维缠绕在一起,他会小心地解开,重新铺平。他告诉猿人们,晾晒的时间和程度都要恰到好处,不能太干导致纤维变脆,也不能太湿影响后续加工。
智人们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老人忙碌,他们也逐渐明白了晾晒工序的重要性。有的智人会模仿老人去触摸麻纤维,感受其变化;有的则会在晾晒场周围守护,防止家禽或者其他动物破坏晾晒中的麻纤维。
经过一整天的晾晒,麻纤维终于达到了理想的干燥程度。它们变得轻盈、蓬松且强韧,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老人拿起一把干燥的麻纤维,轻轻一嗅,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些经过晾晒的麻纤维将被收集起来
当晾晒好的麻纤维被收集起来,老人与猿人们迎来了“破纱”这一关键工序,旨在将成束的麻纤维进一步分解为更细的纱缕,以满足部落对于麻制品不同精细程度的需求。
老人坐在编织工坊的中央,身前放置着一堆干燥的麻纤维。他先从麻纤维堆中选取了一束较为粗厚的麻丝,双手轻轻握住两端,将其拉直并绷紧。随后,老人从一旁拿起一根细长的骨针,这骨针是用动物骨骼精心磨制而成,顶端尖锐,是破纱的得力工具。他把骨针小心翼翼地插入麻纤维束的一端,然后沿着麻丝的走向,缓缓地将骨针向前推进,利用骨针的尖端将麻纤维束逐渐分离成更细的分支。“看,就像这样,用骨针慢慢分开麻丝,动作要轻,莫要扯断了纤维。”老人一边操作,一边向围坐在四周的智人们细致地讲解着步骤与要点。
智人们全神贯注地看着老人手中的动作,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专注的光芒。他们纷纷拿起自己面前的麻纤维束,学着老人的模样,尝试用骨针进行破纱。一只年幼的智人刚开始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骨针在麻纤维中乱戳,不仅没有成功破纱,反而差点把麻丝绞成一团。老人见状,微笑着走过去,轻轻握住幼猿的小手,耐心地引导着他如何正确地持针、用力以及控制方向。在老人的悉心指导下,幼人逐渐找到了感觉,手中的麻纤维束开始慢慢被分解成更细的纱缕,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随着破纱工作的持续进行,工坊里充满了轻微的“嘶嘶”声,那是骨针在麻纤维间穿梭分离的声音。老人不时地抬起头来,观察智人们的操作情况,一旦发现有人遇到困难或者手法有误,他便会及时给予帮助与纠正。他反复强调,破纱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专注,每一根麻纤维都十分珍贵,只有精细地拆解,才能得到高质量的纱缕,用于编织出更加精美耐用的麻制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本粗厚的麻纤维束逐渐被转化为一缕缕纤细均匀的麻纱。这些麻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仿佛流淌的银色丝线,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