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开始建房(2/2)
各家都还挺贴心,带上了自家的锄头和箢箕,准备出份力。
平日里,虽说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点小摩擦、小矛盾。
但遇上修房子这样的大事儿,都格外齐心,根本不用主家招呼,主动就来帮忙了。
两个木匠师傅也是有条不紊。
他们用石灰精准地划定了地基,随后扯上了麻绳,拉出笔直的界线。
接着,只听“地仙”刘思林一声洪亮的“吉时已到,开始动土”,大家就纷纷抄起家伙,热火朝天地挖起了地基。
而且,大家还特别自觉,把挖出的土一担担地往溪里倒,清理得干干净净。
不到一个上午,地基就挖好了,连地坪都打的平平整整的,速度快得让人惊讶。
大家连中饭都顾不上吃,权当是卖个人情。
以后自家建房子的时候,大家肯定也都会来帮忙,这是村里的老传统了。
接下来,两个木匠师傅就开始专心做“地梁”和“排扇”了。
宋向阳对这些木匠活也充满了好奇,时不时跟在师傅们后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瞧着。
看他们拿着墨斗,熟练地划着墨线,一凿一凿地打孔,再用刨子刨出一片片漂亮的刨花。
尤其是那几个吊脚的雕花,精美绝伦,韵味十足。
不过,宋向阳还给师傅画了三张图纸。
一张是“美人靠”的围栏,一楼门前设计成两排,以后大家可以在这儿歇脚、乘凉。
二楼做三排,既能晾晾衣服,吹吹风,又能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这样式在当时整个乡里,那可是独一份。
另一张是给大姐做的梳妆台,那时候,村里还没有人做过梳妆台呢。
宋向阳参照现代的样子,精心设计,想着给大姐一个惊喜。
还有一张是大衣柜,不像传统的那种上下只有两层,外面挂两块玻璃的简单样式,而是分成了上中下三层,还有一层抽屉。
上面放被子,中间架衣服,实用又美观。
两个师傅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木匠,虽然对这些新鲜设计感到新奇,但凭借精湛的手艺,做出来完全没问题。
而且,他们还是兼着漆匠活儿,到时候上漆也能一并搞定,省了不少事儿。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那时候大家普遍只接受老红漆,像白漆这种,村里人都觉得太扎眼,还不太能接受。
母亲和几个姐姐之前没见过这种新颖的设计,都好奇地围过来,眼里满是疑惑,不明白宋向阳是从哪儿学来的这些新鲜玩意儿。
但看着这些设计,又觉得特别好。
尤其是大姐,高兴得合不拢嘴。
要知道,那时候,村里嫁女儿,嫁妆大多是木椅、木凳和木桶这些普通日用品家具。
能有个衣柜和木柜,那可都是大户人家才有的待遇。
就连母亲的衣柜,都是后来自己动手打的,更不用说像宋向阳设计的这种新样式了。
一个木匠师傅工钱是2块钱一天,外加一顿午饭和晚饭,还有一包香烟。
宋向阳心里粗略一算,现下都还没开春,照这进度,应该一个多月就可以把新房子建好。
成本,也不过三四百块钱。
村里因为卖树喊来锯木的,刚好也把自家的木材都锯成了片,晾干后正好做木墙用,一举两得。
这一趟下来,只花了二十多块钱。
还得了好多木渣,那可是熏腊肉的绝佳材料。
最重要的是,都不用拉到街上去锯了,又省钱又省力。
那些剥下来的杉树皮,晒干后,用来铺在屋顶,也可以防止漏水。
之后,又从乡里叫来了两拖拉机瓦片,花了四十多块钱。
这下,房子的材料算是准备得差不多了。
这期间,姐弟几个每天会去山里运那些干了的杉树枝。
母亲还特意从杂货店买来了一些糖果、花生、瓜子,心心念念着到时候上梁的时候撒梁用,讨个好彩头。
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是,那位邮递员“大姐夫”也派人来说媒了。
这次,宋向阳在旁边可没少帮忙说好话。
母亲和大姐对他的人品早就有所了解,再加上他父亲还是母亲的一位远亲,虽然隔了很多代了,但毕竟知根知底。
所以,最终,这门亲事也顺顺利利地定下来了。
只等来年新房建成的时候,来下聘了。
母亲眼见大姐好事将近,脸上也开始多了一丝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