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换田(求追读!求收藏!求月票!)(2/2)
“我们那4分一等田挨着四叔的田,他那里是5分一等田。”
“而四叔过去的又是三叔的6分一等田,他的田又挨着大伯的6分一等田。”
“我们的4分二等田在水库冲,”
“平常,稻田要灌水都要经过我们的田,而我们靠近最上面,相对会迟熟几天,那晒田的时候又得放水,那他们的田正好是打谷子的时候。”
“虽然那里有条小水径,但是各自都会很麻烦。”
他可是知道,那小水径洪水的时候到处乱冲,枯水的时候,各家都去砍竹子,架成很多高低不一的连线,截别人家的水。
实在田里没有水,干裂了,就得半夜扛着锄头,去偷摸地薅人家的田坝。
但是,大家都知道枯水了,所以有水的家里,晚上也只能让家人轮着去守着。
像有水库的地方,急眼了,都是把水库都薅一个缺口,结果缺口越留越大,水库的堤坝都容易溃堤。
后面几年,高坡产粮少的地方,有些人挖成了池塘,一到枯水季,池塘都有可能被薅了。
印象中,不要说别人,四兄弟都差点成了仇人,好多时候都是互相几年不来往。
所以,换一换,兄弟间的冲突和矛盾或许也会少很多。
尤其是像宋向阳一家外姓,自己一大家子不团结的话,连亲戚都没几个,而且还容易被人看扁。
“再说说在乌木岭的三等田,那里分的时候是按1亩2算的,但实际上有1亩3、4分左右。我们的在左边一片,四叔的在右边一片,面积比我们多了很多。”
“我们的四等田在高背冲,那里是最多的,分的时候是按1亩5算的,一个冲占了快三分之一,实际上有1亩7、8左右。其余两家,大伯家占了一半多。”
“除了我们家,叔伯三家,还有另外一个地方都有一等田。”
“你想一下,如果每年种田,都四个地方来回跑,到农忙季节又要各种打架、闹事,是不是很头疼。”
讲到这的时候,宋向阳已经看大姐有点迷糊,于是停了停。
“你讲了这么多,是想说什么?”大姐问道。
“你看啊,我是说假如啊,我用乌木岭的那1亩3、4分田,和四叔挨着我们的那5分田换一换。用高背冲的那1亩7、8分田和大伯家的那6分田换一换。”
“这样是不是我们的田就连成片了?而且都是一等田,虽然面积减少了一大半。”
宋向阳跟大姐剖析道。
“你想的倒是挺好,四叔和三叔还好说一点,大伯家,恐怕不会同意。”大姐似乎有些明白宋向阳的意图,“而且,说不定妈妈也不会同意。”
宋向阳觉得,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事,以当下的理解,甚至会以为他疯了。
但他相信事在人为,有些事,总要努力一把。
以往,姐姐们嫁出去后,全部都是母亲一个人忙到天黑。
那时候,从犁地、耙地、插秧、打谷子,母亲都得换人工。
通常,大家也都是最忙的时候,所以还要说尽各种好话,1个工换2个工才行。
就拿耕地来说,要借人、借牛、借工具,而一般都是男人来干活,所以还工的时候,1天的工少都要3、4天去还。
所以宋向阳想,这么一换,家里轻松了,几个叔伯的田也成整片了,水源也更合理了,面积还多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他后面对这些田还有更大计划。
还有一点,他觉得几年后,几个姐姐就全部嫁出去了,他们的口粮完全是够的,这样,也方便于自己搞点其他事情。
他知道,按照后面的种田经验操作起来,这些田会比之前多不少产出。
等到后面娶妻生子,以过来人的身份,已经不要太多田地来维持生计了。
也就是前面1-2年粮食稍微紧张了些,但可以通过其他地方来弥补,人也轻松不少。
关键是换田的各家,劳力足,口粮也吃紧,这么一换,对双方都有好处。
那时候换田,只要双方愿意,跟组里备下案,记录下就可以了。
至于三叔的那6分一等田和自家的4分二等田,他想到了一个更好的互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