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让你做寻亲节目,你做等着我? > 第275章 联系专家

第275章 联系专家(2/2)

目录

专家赶到后,仔细观察幕布上的图案,说道:“从图案风格来看,这应该是清末民初的作品,而且这图案的绣法很独特,可能是某个有特色的戏班专用。但具体还得等材质分析结果出来,综合判断。”

几天后,材质分析报告出来了,确定幕布是清末民初的丝绸材质。专家结合这一信息,对模糊字迹进行仔细辨认。

专家兴奋地说:“我辨认出几个字,好像是‘永乐戏班’。清末民初有个‘永乐戏班’,在当时很有影响力,以精美的舞台布置着称,这块幕布很可能就是他们的。”

寻亲团队立刻将调查方向转向“永乐戏班”。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各地文化部门、档案馆和戏曲研究机构,了解“永乐戏班”的历史。

在一家档案馆里,他们找到了一些关于“永乐戏班”的资料,包括戏班的兴衰历程和一些重要演出记录。资料显示,“永乐戏班”在民国时期因为战乱等原因逐渐解散,成员分散各地。

团队成员们继续深入调查,通过戏曲界的老艺人,找到了一位“永乐戏班”成员的后人。

李阳联系大卫:“大卫,我们找到了与‘永乐戏班’相关的线索,和你家族的幕布可能有密切联系。你家族里有没有关于‘永乐戏班’的记忆呢?”

大卫思索片刻后说:“我听父亲说过,家族先辈好像和一个叫‘永乐什么’的戏班有关,但具体没说清楚。而且家族一直保留着一些关于京剧演出的规矩,比如演员上台前的准备仪式。”

李阳说:“这就对了。我们需要进一步比对这些规矩和‘永乐戏班’的传统。你详细说说家族里传承的演员上台前的准备仪式。”

大卫详细描述后,李阳将其转达给了解“永乐戏班”的老艺人。老艺人激动地说:“这就是‘永乐戏班’的传统准备仪式,错不了。”

经过严谨比对,寻亲团队确定大卫就是“永乐戏班”后人的一支。

大卫得知消息后,兴奋地说:“这块幕布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我终于找到家族根源了。我要深入了解家族与‘永乐戏班’的历史,传承这份珍贵的京剧文化。”

随着大卫寻亲成功,寻亲团队在传承京剧文化和帮助海外华人寻亲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但他们明白,还有更多的海外华人等待着他们的帮助,还有更多京剧文化背后的故事等待被挖掘。

在一次团队内部交流会上,李阳说:“咱们帮助了这么多海外华人寻亲,每一个案例都让我们对京剧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要继续提升寻亲效率和对文化的研究深度。大家有什么新想法,尽管说。”

新加入的年轻京剧爱好者小王说:“我觉得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起一些关于京剧文化寻亲的话题讨论,吸引更多人关注,说不定能获取更多线索。”

科技人才小李也说:“对,而且我们开发的寻亲平台可以增加一些互动功能,比如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家族的线索,大家一起讨论分析,这样能汇聚更多智慧。”

李阳点头称赞:“这两个想法都很好。小王,你负责策划社交媒体话题,吸引更多人参与。小李,你和技术团队商量下,尽快在寻亲平台增加互动功能。”

大家正讨论着,团队成员小孙接到一个电话,挂了电话后,小孙兴奋地说:“李阳哥,又有新线索了。一位叫艾米的华裔女孩联系我们,她家族传承着一本京剧唱本,唱本里有一些奇怪的符号和注解。”

李阳说:“看来又有新挑战了。小孙,你先了解下唱本的大致情况,然后我们还是按流程,找专家解读符号和注解,分析唱本材质和年代。”

小孙点头:“好的,李阳哥。我这就去和艾米沟通。”

小孙和艾米沟通后,回来汇报:“李阳哥,艾米说唱本保存得比较完好,那些符号和注解她完全不明白什么意思。她只知道家族一直很珍视这本唱本。”

李阳说:“行,让艾米把唱本寄过来。小林,你联系研究京剧唱本的专家,等唱本到了,第一时间请专家解读。小钱,你还是负责联系材质分析机构。”

小林和小钱应道:“好嘞。”

唱本寄到后,小林带着唱本找到专家。专家看着唱本,说道:“这唱本有些年头了,从纸张材质初步判断,可能是民国早期的。这些符号和注解很有意思,我得仔细研究下。”

小钱也将唱本送去材质分析机构。几天后,材质分析报告确定唱本是民国早期的宣纸所制。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兴奋地说:“我发现这些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记谱方式,在民国早期的一些小众京剧流派里使用。而注解则记录了当时演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和背景故事。根据这些信息,我推测这唱本可能和‘清风戏社’有关。‘清风戏社’在当时虽然规模不大,但对京剧唱腔有独特创新。”

寻亲团队立刻围绕“清风戏社”展开调查。他们联系各地文化机构和戏曲研究者,查找“清风戏社”的相关信息。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在一位老戏曲研究者那里得知,“清风戏社”解散后,部分成员去了南京。团队成员们立刻前往南京,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四处打听“清风戏社”成员后人的线索。

终于,他们找到了一位“清风戏社”成员的后人。

李阳联系艾米:“艾米,我们找到了与‘清风戏社’相关的线索,和你家族的唱本可能紧密相关。你家族里有没有关于南京或者‘清风戏社’的记忆呢?”

艾米思索后说:“我听奶奶说过,家族先辈好像和南京有点关系,但具体没说清楚。而且家族一直流传着一些独特的京剧唱腔唱法。”

李阳说:“这很关键。你详细说说家族里传承的唱腔唱法。”

艾米详细描述后,李阳将其转达给了解“清风戏社”的老戏曲研究者。老戏曲研究者激动地说:“这就是‘清风戏社’独特的唱腔唱法,没错的。”

经过严谨比对,寻亲团队确定艾米就是“清风戏社”后人的一支。

艾米得知消息后,开心地说:“这本唱本一直是家族的宝贝,现在终于知道它背后的故事了。我要去南京,探寻家族与‘清风戏社’的历史,传承这份独特的京剧文化。”

随着艾米寻亲成功,寻亲团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信任他们,带着家族线索找到他们。

在一次团队总结会上,李阳感慨地说:“我们一路走来,靠着大家的努力和坚持,帮助了一个又一个海外华人找到家族根源,传承京剧文化。但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责任。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利用好各种资源和技术,让更多海外华人实现寻亲梦想,让京剧文化在世界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赞同,大家眼神坚定,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寻亲挑战。他们深知,在传承京剧文化和帮助海外华人寻亲的道路上,虽然充满艰辛,但意义非凡。

又有一位叫杰克的华裔男子联系到寻亲团队。杰克带来的线索是家族传承的一个京剧脸谱模具,模具保存完好,上面刻有一些精细的花纹和一个不常见的姓氏“凌”字。

李阳看着脸谱模具,说道:“这脸谱模具很独特,上面的花纹和姓氏是重要线索。我们还是老流程,先找研究京剧脸谱的专家,解读花纹含义,同时分析模具材质确定年代。”

团队成员小美主动说:“李阳哥,我去联系京剧脸谱专家。”

小林则说:“我联系材质分析机构。”

小美很快联系到专家,专家看到模具照片后,非常感兴趣,立刻答应前来研究。小林也顺利安排好模具的材质检测。

在等待专家和检测结果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讨论着可能的方向。

阿强说:“这姓氏‘凌’说不定是关键,也许是某个姓凌的京剧艺人制作了这个模具,或者和姓凌的戏班有关。”

小赵点头:“有可能,等专家来了,看看他怎么说。而且材质分析也能给我们提供更多信息。”

专家赶到后,仔细观察模具上的花纹,说道:“从这些花纹来看,这是典型的晚清时期京剧脸谱模具的装饰风格。而且这种花纹组合,在当时可能代表着某个特定的角色或者戏班。但具体含义,还得结合更多资料。至于这个‘凌’字,很可能和制作模具的人或者所属戏班有关。”

几天后,材质分析报告出来了,确定模具是晚清时期的桃木所制。专家结合这一信息,查阅大量资料后,兴奋地说:“我找到了,晚清时期有个‘凌家班’,以制作精美的脸谱模具闻名,这个模具很可能就是‘凌家班’的。”

寻亲团队立刻将调查方向转向“凌家班”。他们通过联系各地文化部门、档案馆和戏曲研究机构,了解“凌家班”的历史。

在一个地方戏曲博物馆里,他们找到了一些关于“凌家班”的资料,包括戏班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制作脸谱模具的记录。资料显示,“凌家班”在晚清时期颇具规模,但在民国初期因社会变革逐渐衰落,成员分散各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