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大秦:开局得到瑶池蟠桃 > 第198章 护身符

第198章 护身符(1/2)

目录

本土的四轮马车转向时,主要依赖蛮力强行扭转。究其原因,这种马车的设计更像是在木箱底部安装了四个轮子,整个车身僵硬缺乏灵活性,转向操作起来极其困难。这也是为何古代“车同轨”能够成为现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当下社会中,两轮车成为了主流出行方式。

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四轮马车并未大规模普及,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多导致马拉力量不足,同时道路状况差难以满足四轮马车的需求。

虽然秦朝修建的驰道和其他大多数道路都是夯土制成,但一到雨天便泥泞不堪,但那个时代的人口相对较少,适合养马的水草资源也更加充足。这些条件为后来的改进提供了可能性。

这让刘明看到了改良的契机。

从个体角度看,四轮马车的影响不大;但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对于像秦国这样以陆地为主的国家而言意义非凡!

四轮马车的大承载量能显着降低陆上运输成本。举个例子,为了支持李信出边塞征战,北地郡的粮仓已经耗掉一半库存,陇西郡的粮仓连老鼠都只能含泪离开……消耗的粮草大半都被运粮的民工吃掉了。

长平之战就是个典型例子。因此《吕氏春秋》中说,秦国虽在长平取得了大胜,但三年后局势才真正尘埃落定,军民疲惫,粮食储备几乎枯竭。

在刘明看来,四轮马车不仅能提升军需物资的运送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促进商品流通,从而推动手工业发展、刺激技术进步,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早期四轮马车的设计其实非常简单,两个前轮安装在一个车架上,两个后轮则安在另一个车架上,前后结构用一根直立硬轴连接。这样便轻易解决了四轮转向的问题。

所谓一点就通透,有时需要指点一下。

刘明完成初步草图后又进一步思考,光改变马车设计还不足够,还要改进拉车马匹的系驾方法。

尽管我们的四轮马车技术有所滞后,但在系驾技术上我们领先很多地方。

彼时西亚、欧洲、北非流行的二轮马车,缰绳直接固定在马脖子上,拉动时马颈部受力压迫气管容易窒息,速度极慢,同样表现在他们驾驭耕牛时的问题上。

而秦国当时使用的系驾法让马奔跑时受力点集中在肩胛骨位置,不会影响呼吸。

然而这就衍生出新问题:重心较高,紧急转弯时车辆容易翻覆……

此外,四轮马车还有一好处在于,马拉动的并不是车身本身,而是导向轮(前轮)和转向架间的引导杆。

经过深思熟虑,刘明继续调整四轮马车的设计草图。

通过分析得知,转轴产生的杠杆力与轮子受的侧向力成正比关系,并与轮子半径也存在比例联系。

这意味着前轮应略小于其他轮子,加上导向机构后,滚动方向能与前进方向保持一致,减少侧向压力,即使没有差速器也能广泛应用四轮马车。

毕竟差速器解决的是周向运动差异,而四轮马车面对的是轴向的运动矢量。

当刘明绘制完第二版图纸并审视画上的篷车设计时若有所思。

他联想到后代某个长寿女王拥有的豪华四轮马车,因而打算为自己定制一辆私人座驾。

某某不过是个女王罢了,我可是皇帝呀!

行动必须马上开始。

尽管不能制造出传统弹簧,但可以考虑使用平板弹簧。天子出行六马并驾,意味着车体可做得很大。通常情况下,一匹马拉力相当于1.5匹普通马力。

所以要安排上舒适座椅、桌板、暖炉甚至是原始冰箱设备!

还有必要的防御措施也不能忽略,车厢采用金属加固。至于大块玻璃窗就放弃吧——避免暴露弱点更保险。

粗略勾勒一个基本框架后,外部装饰部分交由专业人等来完成即可。

根据估测,因整体结构优化改良的原因,专属于他的座驾重量应该类似于始皇使用过的金根车,如此在现有道路上行驶毫无障碍。

待一切完成后,车队到达了本次行程目的地——上林苑。

不过他此行并非视察军队而来,而是针对种猪繁育做指导工作。

养猪的好处不言而喻。它们既能大量进食,又能排泄大量肥料用于田间施肥。并且作为杂食动物,可以喂食多种食物

“李强吾弟,不必多礼!”一位被称作王志的中年人笑着回应:“唤我王志便好……”

李强站直了身子,挠了挠后脑勺说:“若是兄长得知我直呼王志之名,肯定要打断我的腿!”

王志一笑,指向身边的青年介绍道:“这是吴峰,字羽,楚国昔日大将吴天幼子。”

“久仰吴家威名,今日得见真容果不其然,失礼失礼……”李强再次拱手致意。

二人互拜过后,王志指着身旁壮汉说道:“李强吾弟,且猜猜他是何人。”

李强抬起头望着那壮汉,赞不绝口:“该不会便是当日刺秦博浪的勇士?”

“正是。”壮汉拍拍胸膛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