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学院讲师(2/2)
或者是后世儒家隐瞒篡改了孔子的很多教导?对不懂古华夏学术规范的儒家,实在无法判断。
中医就是从“人学医学科”中变化出来的。中医的学术规范,比儒家严谨多了。在西周时期,社会地位最高的不是君臣,而是四学修道士与周天子。
西周“大人学家”的社会地位,高于天子,西周“人学家”的社会地位,比诸侯君臣略高,所以后世才会有“不为良医,既为良相”的传说。
“大人学家”不是指“人学大家”,“大人学家”与“人学家”都是“人学修道士”,彼此专业密切相关,是两种不同的修道士。具体给人治病的一般都是“人学家”或者“人学外弟子”。
西周时期,做不了好医生的人,才去做好大臣。东周比西周差远了,但即使在东周末年,人学家的社会地位比后世医生也高很多。
扁鹊见桓侯,已经尽到做医生的责任。桓侯自己不听劝告,那就死去吧。扁鹊社会地位高,桓侯不尊重,还有其他很多人尊重,扁鹊用不着讨好诸侯的。
兵学院,也就是军事学院,兵学研究在现代意义上大战略中,从单兵操作,到国家综合战力所包括的各层次学科。其中总战力科经济项,研究角度与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类似。
这四个学院各科各项中,只有兵学总战力科—经济项,才研究如何发展生产。假如一位现代人对西周人说“我们要发展生产”,西周人可能就会问“我们准备与谁打仗?”在西周人的观念中,“发展生产”就是为了打仗,日常生产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这几个学院,李恪心中都已经有了人选,天学院找李淳风,如果李恪没有记错的话,现在的李淳风就在太史局任职。
今年也就是贞观六年李淳风上奏称灵台候仪制造得过于粗略,只有赤道,请求改造一个浑天黄道仪,李世民准许。于贞观七年三月十六日,上奏李世民浑天黄道仪已制成。
这是正好的机会,正好有这样的人才。
地学院,李恪准备培养李泰,省的和李承乾争来争去的。
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完成,虽然有志无图,不算完备,但在这个时期也是不错的了。全书按唐朝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地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
人学院的人才就很多了,神医孙思邈,他可是被后人誉为“药王”的一代名医啊,虽然很难找到他,但李恪绝对不会放过孙思邈,他甚至想让孙思邈当中医学院的院长。
音乐家吕才、赵耶利、白明达、裴神符这四人都是音乐大家。政治家像魏征、房玄龄、萧瑀、虞世南,书画家欧阳询、阎立本等等。
军事学院就更不缺少老师了,李靖、秦琼、这些名将还少,除了像程咬金、尉迟恭这些可能讲得不太好,但实战讲述上肯定没有问题的。
只是有了这些人还不够,李恪打算再找一些老师参与进来。
想完这些,李恪心里大概就有了很好的思路了,只需要选地,开始建学院就行了。
李恪把所有讲师都盘了一遍,准备一个个地去拜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