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二十五章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第二十五章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2/2)

目录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新筑人仲叔于奚救了孙桓子(孙良夫,卫国重臣),孙桓子才得以免于一死,此后,卫君要赏赐仲叔于奚封地,仲叔于奚谢绝,却请求朝见时用曲悬、繁缨之礼(仲叔于奚这种请求是以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卫君答应了仲叔于奚的请求。

孔子当时听说了这件事,说:“可惜啊!不如多给他些封地。唯有服器与爵位,不能假手他人,应由君主掌管。爵位名号是用来使人信服的,只有使人信服国家才能稳固,君主亦能保有车服之器。

车服之器体现礼法,礼法用来规行仁义,施行仁义才能生利(人民安居乐业),而有利方能治理百姓,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若将这些假手他人,是给人以国政。国政亡,则国家随之灭亡,难以抵挡啊。”

孔子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名位、器物这些事物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一旦赐予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国亡政息的。

而后世的诸多君主,只要政治合格的话,都十分明白这件事,故此对于爵位授予以及其享用的器物都十分重视,每每开国之初,最重要的就是论爵,不但商议谁人因什么功绩得受什么爵位,还要商议每级爵位的待遇,包括授田多少、用什么器物(住宅、车马、服侍等)诸如此类。

所以才有“钟鸣鼎食之家”的称呼,到了王莽被西汉授九锡,后篡汉建立新朝之后,加九锡就成为了每个野心家准备篡位的前奏。

加九锡被视为非人臣的表现,故此曹操加九锡才会受到荀彧的反对,“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这些待遇中的一种或是数种,就成为了人臣的极致,超出这些待遇的话都是谋逆之象。

。:

目录
返回顶部